四十不惑
虽然我们在每个当下做出的理性思考、价值判断、人生选择在当时的自己来看都是理由与事实俱备、推理严谨而正确的,但这种理性能力本身却无情地受到我们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与思维能力的限制,都是受我们整个成长历史或深或浅的久远影响的。与此同时,我们的观念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也会不断成长、发展、更新、演变。这样看来,我们自身便像是一个马尔可夫概率系统:当下的行为与思想受历史的影响,对长远的未来则难以预知。自然地,所谓的“四十不惑”也就只具有相对意义。它所能照亮人生道路的范围也便是有限的。尽管如此,仅这一簇光亮便足以让人迈开步伐、在探索中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行了。
所幸的是,如今当我再次回顾五年前的想法,依然成立和确定无疑。
既然数学学习尚存这么一线希望,那么就需要把它作为终极目标确定下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与圣人相比,我们所拥有的后天物质条件要更加丰盈,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质量也更好。然而,曾经的我堕落到连自己都觉得俗不可耐的地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立志,没有一个终极目标。没有志,则不会一以贯之地去学。即便年至三十,在物质上算是立住了,但在个人的学识与思维水平上还远远未及而立的程度。待到四十,恐怕也根本谈不上什么不惑。需要明白,这个不惑,并非对社会上的规则与潜规则,以及左右逢源所需的伎俩而熟稔,而是对自我人生追求与理想的明确以及由此产生的矢志不渝。[原文链接]
这样的想法萌芽于我在2012年底至2013年初至瑞士的工作交换。在此期间,我通过与研究中心同事和ETH教授的交流,目睹了完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真正的科研应该是什么样子,也意识到了在错误方向与较低层次上积累的“成果”愈多,最终只会证明人生的愈加失败,而亡羊补牢、见贤思齐,则是我在今后科研道路上的当务之急。虽然,我此次工作交换的时间总共只有区区三个月,但却由此逐渐明晰了属于自己的终极目标,定下了要将科研工作在理论层面不断深入、细致严谨地推演至理性尽头的基调,确立了个人数值算法开发工作所应持有的品味与原则。
乔布斯在其2005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曾提到“连点成线”。那么对我个人而言,哪怕是能够找到一两个令自己幡然醒悟的点,就已足够。剩下的,便只有不计成败地勤勉坚持、终生学习、慎思笃行。
Backlinks: 《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