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对学术感到幻灭
在我开始读研究生不久,大概2005、2006年左右吧,有一次实验室聚餐后从校外骑车返回,正好与导师同行。其间,我提到何不将实验室里曾经开发出来的算法、软件都整理起来,做成函数库并提供通用、统一的接口,从而给今后的研究带来方便。这样一来,每开始一个新项目或者每当一个新学生加入实验室时,就可以直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而不用事事从零做起,把功夫都耗在了功能的重复实现而不是理论与算法的创新上。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完善与测试,也能够保证算法与软件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然而,对于我的这个提议,导师却说“这个事情我们不做”。
现在想来,作为国内该技术领域的一个代表,我们的实验室若是从那个时候就能够开始这样的积累,现在也不至于落后国外的先进水平太远。将积累成熟的软件包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于国于民也都是一件益事。但无奈,老师们没有这样的长远打算,眼光只是局限于到手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与跟企业合作带来的即时利益,只求解决眼前一个个孤立的小问题而不去发掘工程现象背后深层次理论的本质与共性。最终,从实验室发表出一些国际文章诚然不是什么问题。但这充其量只是给老师们带来了个人的实惠,当然也给院系和学校的脸上贴了金,但对于实际的数值仿真行业以及相关的工业产品设计无法带来任何实质性与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后来,因为不对实验室的模式以及院系的科研环境抱任何希望,我也离开了学校。
如今,当我看到国外高校的学者们精诚合作,十年磨一剑,如雨后春笋般地推出了与数值仿真相关的诸多开源软件模块和中间件,不由得为多年前的那次对话以及实验室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扼腕痛惜。之所以持有如此的情愫,并非对学术感到幻灭,而是因为我所提的事情本是我们能够做到但是因为志向与选择的问题而没有做的。想必也不止是我们的实验室做如此选择,其他高校乃至社会上的许多行业恐怕也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