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完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从中获得了不少启发,故整理出对于个人笔记的改进措施如下。

  • 闪念笔记
    • 使用手写本或 Joplin 语音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想法的捕捉与记录。在阅读文献时,在书籍与文献段落句子下的划线、空白处的批注也都属于这一笔记类型。
    • 闪念笔记并不是记下来就万事大吉,而必须克服自身的懒惰,及时将其整理为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或者项目笔记。否则,闪念笔记中的内容会很快遗忘,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 文献笔记
    •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已将 Org mode 与 Zotero 的结合,在一个单独的文件中记录文献要点。当然,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文献批注整理得不及时。
  • 永久笔记
    • 记录我关于数学理论的理解,整理常用的知识点。
    • 记录各种编程、软件开发、应用软件配置的技术方法与操作流程。
  • 项目笔记
    • 算法开发项目的工作日志与测试报告。

其中,上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与项目笔记均统一于 Org-roam 中编辑管理,以便在知识间形成网状链接。对于知识的组织与取用需注意:

  • 构建概述笔记, 描述某类主题的结构, 形成相关笔记的切入点。这并非随意和自然而然的活动,需要经过认真思考。
  • 给重要的笔记与话题添加更为具体的标签,从而标签本身就构成了相关笔记的切入点。具体说来,标签并非是从文本内容中直接提取出的词汇,而是经过思考后的结果。所以,其甚至不一定在文本内容中出现。标签或者关键词是思维的凝炼, 而不是词语的提取。同时,不需要对所有笔记加标签, 只需要标记重点笔记即可。
  • 只有对笔记的频繁获取和调用才能真正将其中的知识与思想内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可利用 Emacs Org 的 agenda view 功能来每日复习当天写下的笔记、报告等。

该书亦强调了写作对于达成理解的重要性:

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Luhmann,1992)。

所以,要用完整的、准确的句子写下自己的理解与观点。无论一个道理有多么复杂,只有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才算是真的理解。这种写作的过程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伴随着阅读就已经开始了。正如本书所说的:

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我们不会被不可靠的大脑盲目编造的计划所引导,而是被我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直觉所引导,这种直觉是在阅读、思考、讨论、写作和发展思想等实质工作中形成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要在开放、活泼的思维和传统的分析框架之间灵活地切换:

心理学家过去常常只将科学工作与集中注意力联系在一起,而更多的漂浮注意力则只跟创造性工作联系在一起,比如艺术。现在我们知道,艺术和科学都需要“集中的注意力”与“漂浮的注意力”,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也都具备切换不同注意力的能力。

杰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在‘对特定概念的超常专注程度’和‘对想法的有趣探索’之间交替进行。

“一方面,那些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像孩子一样的人似乎是最有创造力的;另一方面,似乎分析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答案是有创造力的人需要以上两种能力,创造力的关键是能够在开放、活泼的思维和传统的分析框架之间灵活地切换。”(Dean,2013)

这一说法与《A Mind for Numbers》书中所说的 focus mode 和 diffusive mode 非常相似。同时,这一点在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我进一步将这种二分法模式拓展为更具体的三种模式: 理论推导、设计构思、代码开发。具体可参考《数值算法从理论到实践的三种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