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们常提“不忘初心”,但这个“初心”究竟是什么呢?恐怕将其定义为终极目标与个人原则较为合适。可如果没有特殊的引导与机缘,受个人与家庭知识、能力、手艺、经历、体验的限制,一个人是无法从幼年开始就明确形成在持久行动的意义上而非仅存于理性头脑或言语中的终极目标与个人原则,亦即所谓的“初心”的。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初心虽难以形成,但却不妨碍构成其因素的孕育、萌发、培养、酝酿。人至中年,若能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保存并重温曾经的记忆,则有助于寻找这些一直于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人生道路、做事风格、关键抉择的基因或种子。

在我小时候上学前,由于父母是国企双职工,所以我经常是一个人在家,没法出去玩。当时的一件乐事便是将围棋棋子从盒子中一个个拿出来,严格保持间距、黑白交替地在沙发上排满。看到最终形成的规模“宏大”、整齐壮观的阵列,我心中会油然生出莫名的舒适感。想来,这便是我如今依然能够从数学与代码中获得美感的享受、一直乐在其中的重要原因。

我上小学后,在一次速算考试上,有一个同学在我之前率先交卷,但由于他的计算结果存在个别错误,所以最终我仍旧得到了第一名。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影响极大,以至于在我整个的研究与工作中,始终都将结果100%的正确作为第一要务而非速度,“欲速则不达”。而这正是从事数值计算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基本要求与学术修养。

大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在父母的指导与建议下开始有了自己的错题本。每次作业与考试中犯下的错误都会重新誉写在这个本子上,尤其是会总结出错的原因,并提示下次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一来,我犯的错误逐渐变少,直至最后只会偶尔地出现。现在想来,这种习惯与素质对于我如今开发数值算法与软件是必不可缺的。首先,在我读过的几乎所有重要学术文献中都存在因为有意或无意的推导错误。这些错误虽然细微,但对于以此为依据做出自己的算法与软件却是致命的。因此,必须以百倍的谨慎、细心和信心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其次,如何将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完全地转化为最终可运行代码的正确性也需要秉持同样的态度、品质与能力。毫无疑问,儿时在父母的教育下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为我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是日后能够以高标准把控工作流程与最终结果的保证。

除了上述错题本,在小学的每次考试中,由于我往往能够很快地完成试卷——大概只占整个考试时间的三分之一——所以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核对检查。而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一是要克制提前交卷的冲动;二是能够不厌其烦,重复几十遍做相同的推导与验证工作;三是为了避免掉入思维定势的陷阱,还得尝试以不同的角度与思路切入,来验证同一个问题。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耐心、细心、专注恰恰是在算法调试与代码排错的枯燥过程中所极为需要的。

此外,在父母教育与个人性情的契合下,虽然我在小学与中学的每次考试中都能获得优异成绩,但我从未有过丝毫骄傲、自满的情绪与任何“邀功请赏”的行为。一方面,这保证了我在今后整个学习与研究历程中戒骄戒躁,避免因为一时的得意忘形而在学术成果、软件产品上出现无论是重大还是微小的疏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帮助我形成、确定并坚定了将学习本身作为目的、作为乐趣而绝非手段的基本思想与原则。想来,这也符合孔子所谓“君子不器”的精神。

以上将我的一些回忆与思考整理出来,才发现它们竟能连点成线(connecting the dots),形成我如今学习与研究的原则、态度、品味、风格。想来“不忘初心”也便是这个意思吧!

更多阅读:命运的最好安排

Backlinks: 《“表面文章”实为内在功夫》, 《命运的最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