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给部门同事(也是大我一轮的学长)提供技术支持。本以为根据样例代码做了一定修改后交给同事使用就万事大吉了。但他却秉持其一贯的一丝不苟的风格,对算法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详细地盘问一番——只有他彻底明白了基本思想、大致流程,才肯接收和实测。这样一来,原本自以为已经理解了算法的原理,当面对同事“寻根究底”般的发问与质疑时,思路就不那么清晰,口齿也不再凌厉了——说不出简明、确凿、令人信服的话,而是发表一堆晦涩、模糊、抽象的空话、大话。直到晚上下班后,自己仍在“空悲切”般地思考着这个技术问题。然而,到了前天下午再和同事讨论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也许是潜意识在晚上一直暗暗工作吧——自己似乎“顿悟”了一般,能够用直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给同事重新讲解一遍。到这里,他才彻底打消了疑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方法。后续的测试工作也就得以顺利启动了。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

  1. 想要给他人提供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持,必须自己先要理解透彻。只有如此,才能用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且触及本质的表达方式让对方也心领神会。
  2. 对于理论技术的应用,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拿一个样例过来照葫芦画瓢,就可以直接使用了。这么做往往会给后续工作埋下难以发觉的隐患和漏洞。需知,如果没有前期打下的坚实、可靠的基础,后期的调试与错误排查就会如同求解反问题一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得依赖一点运气才能成功。而这其实已经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了。与其被隐患与错误搞得焦头烂额,不如尽可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对每一个环节加以验证,前后对照核实,不留死角地逐步推进。软件工程中先写测试代码或者单元测试也是类似的道理。
  3. 面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锲而不舍地持续学习与思考。不光要调动自己的专注力,还要在发散模式下发挥潜意识的作用。这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 从学长身上不仅可以看到其个人的优点与特质,也能够深切体会到并再次认同在母校精神教化与薰陶下而形成的做人与做事的风格。而这也正是需要自己一辈子踏踏实实践行与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