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与庸俗之分
我在之前《己之所欲,勿施于人》这篇文章中曾提到,有一定学识和修养的人在向他人分享真理、知识、原则时,容易变成“对牛弹琴”,甚至是被误解为因强加自己的观点而干涉了他人的自由。例如,你若跟喜欢流行音乐的人谈古典,对方可能会说类似这样的话:“古典音乐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喜欢它跟我喜欢流行音乐一样,都只是某种爱好而已,有什么区别吗?”。的确,在崇尚个人与自由主义的当下,这样的观点还蛮流行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凭什么说你的爱好就更高级?”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能苟同:我认为用于评判一个事物自身的质量是低劣还是上成、一个艺术品及其表达方式是高雅还是庸俗所依赖的原则以及最终的评价结果是客观地且稳定地存在的。它们不会也不应因人的好恶而有所变动,更不能因对人的自由和选择权的尊重而被扭曲甚至彻底抹杀。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并不像是、也绝不能变成如那些无原则、无底线、精通世故的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什么好坏黑白、是非高下之分,没有什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别。
若以艺术欣赏为例,我们总能得到这样的发现:高雅艺术通常具有精密、严谨、细致入微的复杂结构,在宏观上则能够形成简洁、明晰的统一风格。庸俗艺术虽然热闹、愉悦,但其技术是简单的,形式是单调甚至是混乱的。高雅艺术的塑成往往是具备必要天赋的人经过无数次反复训练,将技术形成肌肉记忆乃至融入基因后,再由灵感的触发所得。庸俗的艺术则鲜有如此苦心的投入。高雅艺术能经的起时间考验。虽然在其诞生之初可能惨遭埋没——就像若不是门德尔松发现了巴赫的手稿,巴赫也不会获得如今的认可与声望——可一旦待到世人醒悟将其发现,便会成为永恒不朽的丰碑。相比之下,庸俗艺术随着人们口味的嬗变,会迅速被淘汰和遗忘。
对于什么是好的产品与工程设计,什么是上成的和有品位的科研,Paul Graham在他的文章《设计者的品味》(见于《黑客与画家》一书)中也有明晰的阐释。例如:
“当你被迫把东西做得很简单时,你就被迫直接面对真正的问题。当你不能用表面的装饰交差时,你就不得不做好真正的本质部分。”
“对于建筑师和设计者,它意味着美依赖于一些精心选择的结构性元素,而不依赖于表面装饰品的堆砌。”
“好设计是看似容易的设计。科学和工程学的一些最重大的发现在形式上往往很简单,会使得你觉得自己也想到过。可是,如果它真的那么简单,为什么发现人不是你呢? ”
所以,无论是精美杰出的艺术设计还是严谨精妙的数学证明,抑或工程上的成功发明与应用,其中有着共同的“高雅”元素:
一、稳定与纯粹的基础架构,这是设计的主线与灵魂。以梵高的画作为例,若单从细节的技法上来看显得粗糙、灵乱,人体与景物的勾画在比例上也有失调。但是,他通过系统化和稳定的表达,以色彩的组合与笔触的动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原本的疑似“涂鸦”之作也提升为“高雅”的名画。“纯粹”则是形成理论、技术与产品内核的关键。它们往往需要基于统一的逻辑来构建,用同一种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自身的复杂。只有纯粹与简洁才可以做到在解决一大类问题的同时避免自身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复杂而精密的细节组织:拥有足够数量、质量、复杂度与细节的作品和成果围绕主线展开。细节的完美体现于绘画作品,便像是伦勃朗《夜巡》中小女孩衣裙的每一处褶皱都是那样的栩栩如生。
三、简洁与形象的阐释呈现:这就像是《费曼物理》一书中大师对物理定律的阐释,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似乎是世界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虽然高雅的作品优美与感人至深,但因为需要以与之相应的理性思维、艺术修养、科学素养作为基础才能理解和接受,便会令很多人望而却步,转而投向轻松和愉悦的刺激。其实这也很正常,大部分人首先并没有像孔子那样“有志于学”,更不能一生坚持学习。因此,他们无法建立起与高雅作品沟通的渠道。而为了获得人前的体面与地位平等(虽然只是表面的),他们便会以个人喜好作为挡箭牌。然而,如果我们不能欣赏和认可高雅作品的地位,尤其是混淆了高雅与平庸之间的界限,又如何对得起在精品背后那一个个于痛苦、孤独中顽强创作、创造的灵魂?更何况,他们之中生活悲惨的居多,有生之年不被人认可的居多。由此我相信,能够欣赏高雅作品,不只是自我愉悦、熏陶性情、塑造人格,更是对创作者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可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