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的谷歌与大师之路
在国内做科研和技术相关工作的人想必对无法访问谷歌,尤其是谷歌学术搜索,一直耿耿于怀吧!的确,在我做博士研究期间就已屡次受到谷歌被封的困扰。直到2010年它退出中国后,才算是彻底断了念想。想来颇为好笑,当时我竟也为此事件出离愤怒过:感觉科研没法做了,天似乎也要塌下来了。之后直至今日,因为尚未有哪个搜索工具能与谷歌及学术搜索匹敌,导致我搜索文献的效率、数量、质量均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日子也还是照常地过,科研亦未曾中断。再掂量一下自己的理论功力与科研水平,也并未因谷歌的退出与存在而有所损益。自然地,这样的问题便浮现于我的脑海:谷歌给我们带来的信息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能够对我们产生哪些帮助?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能让我们成为出色的行业专家甚至是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的观点是,从搜索引擎得来的信息基本上属于“常识”的范畴,即对于已存在“事实”的直接描述、表征。即便它们显得非常专业和抽象,甚至要借助复杂的数学符号才能表达,比如维基百科给出的学术相关的词条,那也只不过是相关专业领域中的常识。你觉得它们难以理解,是因为你所积累的用于理解它们的必要基础常识还不够多。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完全理解它们并不是问题——在这里,更高的智慧尚无用武之地。再举个例子,对于那些进入大学科研阶段之前的孩子,如果他们相较于同龄人显得见多识广,像是知天文、晓地理吧,家长往往会欣喜万分,即所谓在起跑线和马拉松赛跑的前五公里领了先。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所掌握的基本上是常识性的知识,是丝毫不值得骄傲的:因为对任何人来说,即便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都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可以说,互联网发展至今,以其随处伸手可得的海量数据弥补了人们以往因为所处阶层与地域不同而在常识性知识资源占有量上的差异。比如,个人藏书,所在区域的书店和图书馆数量以及藏书量。
可如果想要成为行业专家与大师,常识掌握得再多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像是给身体虚弱空乏的人注入的葡萄糖,仅能够维持其基本生命,但根本无法解决更高层次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所以,在常识之外,技能、理论与思想是必不可缺的。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所谓技能,就像是卖油翁所说的“惟手熟尔”,即俗称的手艺。它依靠的是在正确原则与训练方法指导下的大量反复练习,而无法直接从常识中产生,更不会产生新的常识。虽然,这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只是验证了已有的常识,但却是由“认识到”演变至“能做到”的必经之路。比如,数学公式与逻辑分析的推演,炉火纯青的乐器演奏技艺,能将想法变为软件的编程技巧。古人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可以看出,只有当自己的功力达到足够火候,乃至转变为条件反射、固化到自己的基因中时,才能算是掌握了一门技能。这其中所需的持久专注与大量心血绝非一般人能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术界会看到一些夸夸其谈但并无实料的专家,在公司则是想法多且新颖但却做不出产品的工程师。
理论则是借助抽象,尤其是基于数学方法的抽象,对纷繁芜杂的常识进行简化、分类、统一的产物。它对常识中似是而非的概念予以清晰和精确无误的定义、界定,用公理、定理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建立起极其复杂且精密的逻辑与定量关系。也许,理论所欲表达的道理是简单而形象的,但其表述形式与推演过程往往是抽象与深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看似不同的现象归类后在统一的层面上考量。举例来说,对于搞电路的,需要认识到是动力系统的观点在统领着力学与电学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现象;对于搞电磁场的,要明白麦克斯韦方程中的标量与矢量均为不依赖坐标系的反对称张量;对于搞数值计算的,要理解如何将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方法放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下去分析。由此,只有对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乃至整个大厦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我们才会说这个研究者是有理论修养和科学品味的。
思想是指依赖智慧、灵感与深刻的洞见,提出新的理论,再用自己纯熟的技能加以实践,并由此产生诸多新的常识。这一点像是道家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只有像费曼、爱因斯坦那样的大师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因为这个境界早已非即便是颇有天赋和用功的人能及,这里便不再多说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是想让大家更明白地看到位于常识之外的技能、理论与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在科研中苦练内功、大量训练的同时,更多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产生原创性思想提供更多的机会。对于这一点,我国固体物理学家黄昆先生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本文便以他的话作为结束:“大多数具有学术上的开创性与重要性的研究都不是繁复的,我的学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都很有限,之所以能有一些成果,关键是少而精,有了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又不被前人束缚住。……我文献看得比较少,因为那样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变成书本的奴隶。自己创造的东西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对我来说,后者要困难得多。学别人的东西很难,而自己一旦抓住线索,知道怎么做,工作就会进展得很顺利。”
Backlinks: 《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知识与智慧》, 《算法调试启示》, 《关于 ChatGPT 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