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学则殆与问题树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我们在阅读学术文章的过程中,就往往会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痛苦境地。此时,若继续冥思苦想,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消磨自信心,则是效率极低且难以达成目标的。这是由于我们目前已有的知识积累还远远不足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所以,若再像唐吉诃德般地苦读下去,收效不会很大。正确地做法是:按图索骥,阅读文章引用的文献,并根据疑难点重新整理关键词,再去搜索一批相关的文献、书籍、网文来阅读。只有这样在补充了一定的给养后,重新翻回头来再去读一开始受阻的文章,才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种研究方式就像是数据结构课学过的用于走迷宫的递归方法:每当看到一个单靠苦思冥想已经无法搞明白的问题,就要立刻将其压入堆栈。然后,从该问题引出若干新的分枝,并依次搜索每个分枝。如果在某些个分枝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则又当将这些问题压入堆栈,并展开更深一层的分枝。当把某一层的分枝和子分枝问题都搞清楚后,再从堆栈中弹出一个问题并回溯到该问题。这时,因为大脑已获得了足够的信息输入,亦经过了多次的推导训练,这个在堆栈中可能保存了很久的老问题最终可以得到圆满的解答。
基于上述想法,我们可以对自己专注研究的一个或多个科研方向分别建立问题树,从而对我们在科学迷宫中所走过的路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追踪。同时,也可以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是否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直接相关而加以澄清、划分——即,某些问题具有纯学术性质,是用来加深理解、提高理论修养、完善理论体系的,它们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而有些则属于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技术,它们决定了实际科研项目的进度,属于重要且紧急的任务。问题的树状结构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方便地将其组织与管理起来。只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在科学的迷宫中走失,也不至于一辈子陷于纯理论学习而没有任何作为和实质性的贡献。
Backlinks: 《《软技能》摘录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