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只是分类的或者分层级的,而应是网状的、彼此联接、相互映照的。

这并非纸上谈兵的方法论或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而是来源于我的真实体验。我在学而时习与算法开发的过程中,时常有这样的体会:某个数学概念的定义与内涵,或者数据结构的定义与函数功能的实现,会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概念或者代码的具体实现。而我若直接在笔记中按章节去查找它们,则会一时间想不起来相关材料究竟如何分门别类地放到了哪里。同时,在工作的一开始,我也无法一下子将细枝末节的知识与代码实现全部列写出来。也就是说,细节的展开与呈现是逐步而渐进地变得完整与清晰的,而不是一上来就能够合盘托出的。

这种滋长的过程就像是藤萝的蔓延。我们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就相当于藤萝的增长点就越多,从中便可以生出更繁茂的枝叶来。知识点彼此的关联越多,它们便可以彼此配合、相互映照,从而相对较快地覆盖一片思维的园地。因此,除了对记忆力的基本要求,我们还要形成联想与触类旁通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不是刻意构建的,是在知识的长期浸染中与亲自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