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与科研中少用人工智能
对于在学习与科研中使用人工智能,我还是以前的观点:在信息获取的层面可以使用,但在信息的综合、思维、写作、编程、创造的层面尽量少用,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甚至还要禁用。
学习与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快速得到一个漂亮的结果,而应给人提供具有足够的思维强度与动手操作的复杂度的训练过程。“强行者有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经历大量诸如”百思不得其解“、“程序编译出错,调试找不到错误源头”、“潜词造句反复推敲”等一系列令人“痛苦”的过程,我们才能获得质的转变与层次的提升。本来学校在思维、批判性、创造力方面给学生提供的优质资源就已经极其稀少了,现在若再进一步地被人工智能剥夺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练习机会,就更是大错特错。正确的教学法应该提高原有教学的质量与层次,而不是引入人工智能。
以写作为例,我们大概已经使用人工智能将我们列出的要点转述、贯串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了。这其实就浪费了我们自己练习写作的机会。而写作本身是与思维密不可分的过程——写作是思维的一部分,而不是思维之后语言表达的产物——这也就相当于我们自己放弃了思考的机会。即便是我们亲自写了初稿,然后再用人工智能对词句修改润色,我的观点是将其修改的版本作为我们学习修辞、造句、组织的样本加以分析、体会、学习,而不是直接应用到初稿中提交。
我们要用 自己的语言 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 ,展现自己 真实的水平 ,因为这才是 真正的自我 ,以及属于我们自己的写作风格。我们应持有一颗平常心,一颗宁静的心,去除与人比较、竞争的思想,磨砺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人不需要用外在的包装(facade)来让自己显得比他人更出色。真正的优秀应当是内敛与低调的——这方面可以参考 Linus Torvalds 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