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习电子版数学笔记不易保持专注的问题
我在复习 Org roam 数学笔记时,存在不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并保持专注的问题。通过与 ChatGPT 的交谈,得到如下结论:
- 信息载体
- 电子笔记往往在电脑、平板或手机上查看,这些设备同时也是娱乐和消息的入口,很容易被潜意识关联为“非专注环境”。
- 屏幕阅读的质感和纸笔不同。电子文档缺少自然的空间标记,包括翻页、边注、框线,没有版面感和“写的痕迹”,不易形成空间记忆,因而不容易带来沉浸感。
- 记笔记时与回顾笔记时的思维与工作状态不同
- 笔记在记录时逻辑清晰,但在复习时只是“浏览文字”,缺少思考和加工。大脑会把它当作被动阅读,而不是需要专注解决的问题。
- 数学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而是需要“跟着推一遍”。如果只是用眼睛浏览电子笔记,就像被动看别人做题,很快会分心。 学数学的过程需要“跟着推一遍”!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止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甚至再加上理解都还不够),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主动性、积极性不足,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学习或者复习的效果就会很差。
- 笔记的形式
- 电子笔记的格式(比如条目、列表、复制的内容)可能过于“完美”,缺少涂鸦、边注、结构化思考的痕迹,这降低了“在场感”。 这一点我自己在之前也模糊地意识到了:如果笔记在形式上过于完美,则不易于随意“把玩”、自由改动与调整。但究竟为何如此,并没有想得很清楚。 ChatGPT 对此回答则非常清晰,切中了要害,即“思考的痕迹”与“在场感”。
- 认知负荷问题
- 如果笔记内容本身抽象、跨度大或过于密集,打开时就会产生心理负担,大脑自然逃避。
- 相比纸质笔记,电子笔记缺少空间线索(翻页位置、书写痕迹),复习时需要更多认知资源来定位和串联。
- 个人习惯的影响
- 在用电子设备时形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难以长时间进入深度专注。
整改措施
- 让阅读变成“再推导”:不是直接看,而是边看边在纸上或平板(比如 Xournal、GoodNotes)把关键公式再写一遍。
- 在电子笔记里增加“引导”:在关键公式或定义前加上提示问题:例如“这里为什么要引入算子 T?”、“下一步推导需要用到什么定理?”
- 减少视觉负担:对重要结论、关键公式加颜色或标签,帮助你快速定位。
- 真正复习和思考时,手写摘录/重写是关键步骤,这样既能锻炼推导能力,也能增加记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