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该问题的初衷

  • 数学书上的每一步推导我都可以看懂,自己曾经也因循这些步骤亲手推导了一遍,并认真写在了笔记中。不过,我前学后忘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
  • 当想起一个概念或者公式但又记得不确切的时候,就需要去查阅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涉及不同的专著与文献,较为分散,且并不是都有详尽的批注。这样一来,重载加载相关内容到自己的工作记忆中就会比较耗时。由此容易想到,能否将所有资料内容与推导的细节都统一记录在一个笔记系统中,这样在回顾与查阅的时候只需要到一个数据源里找就可以了。

基本想法

  • 我们肯定是需要通过反复地重复训练,使自己具备独立推导、写出定理与公式的能力。不可能所有内容都游离于自己的内心或思想,以至于当需要的时候都得现查书。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数学知识尚未被我们掌握。试想,虽然能看得懂书上的每一个步骤,但把书合上后既写不出来也不会做题,这是否算得上是懂得数学?

  • 将书中所有内容与推导细节都记到笔记中根本不现实。那将意味着不光要收录原书所有的内容,还要包含自己的理解与推导步骤,如此一来,笔记异常庞大,失去了重点,搜索查阅也不方便。因此,数学笔记肯定是要挑那些具有思想性、涉及问题提出与证明的动机等重点内容来记。

  • 虽然不应将数学推导的细节全部放入笔记系统,但亲手照着书去推导每一步肯定是必要的,尤其在我们初学的时候——毕竟学习不可能一步登天,有一个从照猫画虎到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必完全否定或杜绝这种“抄书”式的方法,而是说只有“抄书”还远远不够。

解决方法:层级式笔记

  • 练习笔记
    • 媒介:纸制笔记本
    • 完整与细节的推导要在纸制笔记本中进行,一是为了思想的自由,二是为了书写效率。
    • 这些笔记是实践“数学证明的三张纸”方法的成果。
    • 笔记要有时间戳、页码、目录、关键公式的编号,从而可以被 Org roam 中的笔记引用。
    • 不必将这些纸制笔记记得太工整漂亮或是将其当成宝贝,它们是需要经常涂抹修改、不断完善、调整重写的。它们是我们可以 get our hands dirty 的施工现场,不是一尘不染、一成不变的展览馆。
  • 知识笔记
    • 媒介:Org roam
    • 分类记录、整理常用的公式、定理,方便查阅。
    • 模板
      • 定义、概念、公式、方程、结论
      • 细节推导 (Derivation):链接至练习笔记
      • 要点说明 (Key points)
      • 卡片 (Anki)
      • 相关内容 (References)
    • 需要反复复习的内容放入 Anki 卡片中。
  • 思想笔记
    • 媒介:Org roam
    • 通过写作的方式,讲述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之前整理出的一系列博客文章就是比较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