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眼界的局限
我在本科一年级时,清华大学给工科院系开设了英文与中文两个版本的大学物理课程。在英文大学物理课程上,老师是否用英语授课我倒不太清楚,但是教材是英文原版的。那个时候,我的想法是,英文与中文所讲的物理知识与规律都是相同的,也都是很基础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选英文课,在语言上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最终,我选的是中文版的物理课。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当我以高中的眼光去揣测大学学习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曾误以为在高中所谓“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后,到了大学应该能稍微轻松一点。但事实恰恰相反,且研究生课程的分量尤其重。同样地,当我以博士研究生乃至博士后的短浅目光去揣测整个人生尺度上的科研工作该需要多少专注度、知识量与深度的积累,需要投入的时间与倾注的心血的时候,我曾经同样低估了现实,也高估了所谓的清华光环——当你面对纯粹的逻辑与科学的真知灼见,一切光环都薄如蝉翼,不值一提,而你需要去征服的是无尽的山巅。
当一个人受其自身有限的经历、学识、品味以及周遭大部分人观点的限制与裹挟时,眼界的狭隘与判断失误大都是难以自知的,当下切身体会到的充实感、成就感、自豪感也都是靠不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表面的光鲜亮丽会很快地褪色,内在亦变得空虚。这个时候,当然最好能有高人指点,但往往可欲不可求。就自身而言,只能尽量多学、多干,敢于自我批判怀疑,勇于尝试新事物,但能对当下的决策起到多少作用也是不好说的,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可能的改善。最终一路走下来,回望的时候就只能看到自己走过的曲曲折折的路。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历程 (pilgrimage) ,但究竟是否算得上宝贵,则取决于自己从中获得了多少启发,努力做出了多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