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摘录
总序
P4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古希腊很多奴隶其实属于白领,甚至是合伙人。他们可能是管家、家庭教师、乐师、画匠,甚至是店长一他们经营店铺,和主人分利。但不管奴隶的物质生活水平怎么样,是否有经济收入,他们都不是自由民,即便不少奴隶是有相当的人身自由的。古希腊的很多奴隶都不是文盲,他们也接受教育,能识文断字,但是他们所学的都是谋生的技能。因为不是自由民,他们就不具有社会主人的心态,不会去操心那些自由民要操心的事情,当然也不用学习自由民才要学的知识,以及行使社会主人权力所需要的素养。因此,在古希腊,是否接受过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区别自由民和奴隶的依据。
前言
P12 斯普特尼克危机之后,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做过一次全面的反思。美国的教育家们全方位研究了苏联为什么能够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领先,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沙皇俄国时代,俄国在人文和艺术领域的教育水平和成就极高。那时,俄国有托尔斯泰这样的文豪,有柴可夫斯基这样的艺术家。于是美国得出一个结论:人文和艺术素养可以带来科学上原创性的创造力。
P14 我在职业上取得的成就,除了运气,一半要感谢在专业上的训练和努力,另一半则理感谢理解他人想法以及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一个人想要从独立的贡献者变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语文水平。
我们都生活在语文中
P19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上层人士在教育孩子时最重视修辞学。因为一个人要想从政担任公职,需要有非常高的修辞学修养。早期的大学,无论是欧洲的牛津、剑桥,还是美国的哈佛、耶鲁,也都很重视修辞学的教育。因为在那个时期,大学的任务是培养社会精英,而精英的一个特征就是能优雅而准确地遣词达意,也就是有很高的语文素养。
《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P19 美国很多教科书都写得非常好,被世界各国的大学普遍采用,主要原因就是各个领域的教授们本身写作水平很高。
P20 在法国,所有参加高考心的学生都要写一篇很长的作文,考试长达四个小时。这篇作文的要求和国内的高考完全不同,有点像哲学作文,或者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策论。
美国学生的三种能力
P26 中国的文化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没那么明显。但现在,整个环境已经由过去的熟人社会发展为生人社会,"讷于言”不再是美德了。
P26 清华的毕业生一有被认为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但是根据我对清华企业家协会成员一四十多年,全球只有四百多名会员,他们可谓精英中的精英了一—的观察,他们每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很强,远远高出清华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可以说,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没有他们的成功。
P28 美国对论文写作的训练其实从高中就开始了。比如,历史老师会要求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写一篇五千到一万字的论文,并且在格式上有严格的要求。从背景介绍、印证推理到给出最后的结论,都要符合规范,列举的每一个例子和引用的每一个观点都需要标明出处。比较认真的老师甚至会请图书馆的老师帮忙核对这些出处。一年的历史课学下来,这样的论文可能要写四篇,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
P30 美国的语文教学常常会综合文史哲,因为这些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人真正的人文素养,并让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价值判断能力。为了保证学生将来有健康的人格,美国的语文教学会强调多元化,因此在课文的选取上非常注意各种内容和观点的平衡。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
第 1 章阅读的意义:理解他人
1.5 品位:如何全面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P56 巳故的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曾经告诉我,他其实只上过老师杨振宁先生开的一门课,那就是文献阅读课。当时杨先生年纪已大,只传道,不教具体的知识点了。但是张教授觉得那门课对他的帮助特别大.因为杨先生讲的是如何培养阅读物理学文献的品位。品位不够,了解的知识点再多,也成不了大学问家。
P56 今天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又非常庞杂,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时,不仅时间少,而且往往会选择困难。这个时候该读什么呢?这就让我想起了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品位”。
P60 民间科学家或民间高手和专业人士的差别,不在于他们过去所学的专业,甚至不在于他们是否供职于某个研究机构或专业机构,而在于他们是否经常和专业人士交流,能否融入专业人士的圈子,以及是否被专业人士认可。比如,能不能参加相应的会议和活动,有没有专业人士背书,等等。
1.8 层次:如何兼顾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P76 深度阅读的另一个目的是去伪存真。今天的大众媒体喜欢做”标题党",断章取义,甚至会稍稍歪曲一下事实。大部分时候,我们没必要搞清楚那些事实,但有些问题必须掌握真相,以保证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只有深度阅读才能让我们达成这个目的。这时,深度阅读要做到两件事:第一,审查每个观点是否有依据,信息来源是否可信;第二,对一些专业的材料,需要做专业的理解,甚至需要专业人士帮助解读,以免自己理解错误。
第 3 章日常实用写作
3.2 邮件:如何写好工作邮件
P164 在一个规范的公司,部门开完会之后,应该有人发一份备忘录,告诉大家会上都讨论了什么,有什么结论,哪些议题没有结论,等等。这件事大家常常懒得做,因为写上千字的备忘录毕竟需要花不少时间,但常常第二次开会发现上一次开会讨论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时,不妨主动要求由自己承担这项任务。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让部门里的人,特别是上级关注到自己,因为他们其实需要这样一份留底的书面材料;第二是能站在整个部门的角度想问题。如果一个人真想被提拔,想管理更大的部门,就要从做这种事情开始。只有这样,你才能学会管理,才能有全局观。
P165 为了保证邮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读到,最好不要在下班后或午饭时间发,因为那样你的邮件往往会被埋在一大堆其他邮件中。我一般会从侧面了解一下上司看邮件的习惯,然后在他通常看邮件的时间发给他。比如,我发现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几位教授喜欢在晚上回邮件,于是我会在晚饭后发给他们。而我在谷歌的两位老板喜欢在下班前一小时回邮件,于是我会在那时发给他们。
P166 大家每天收到的邮件太多了,所以在发出一封邮件时,你就要想到收件人大概率没读完就把它放到文件夹中临时保存了。因此,为了让收件人尽可能读完,邮件要像讲故事那样吸引人,前面讲的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就可以使用起来了。但是,在写邮件时最好不要用大反转的技巧,因为一旦对方没读完,他就会看不到反转。比较有效的技巧是层层递进,甚至可以用一些标记来强调邮件内容的层次,比如圆点、星号等。故事讲完了,一定要有结论,邮件不需要给人回味尤穷的感觉。
P167 总的来讲,一对一的邮件可以增加主观感受,使工作关系不那么冷冰冰;一对多的邮件就要少引入主观看法,以做到客观公正。
3.3 简历:如何写好简历
P169~171 第一,切忌把小成绩当大成就夸。如果不影响简历的完整性,35分和40分的经历就别写了。如果一定要写,就淡化地写。对方问起来,你就说那些工作在你心中只值10分,而其他几项工作分别值70分、90分和85分。这样对方就会想,那些值10分的工作并非做得一无是处,而你所说的其他工作一定水平高很多。反过来,如果非要把35分、40分的工作说成70分,对方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低的人,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其他几项工作的成绩恐怕也是夸大其词。
P171 如果是求职简历,还需要说明自己下一步甚至一生的职业目标。比如,写上“寻求一个高速发展企业中市场主管的职务”。当然,这个目标需要因投递对象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果对方是IBM这样缓慢发展但很知名的企业,你就得说“寻求一个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中的某某职务”了。
P172 把资历和能力混为一谈的人非常多。一份好的简历,要通过自己做过的事情体现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显示出自己比同龄人、同职位的人能力更强。
P172 一个人水平很高,不等于他做事情的效果很好,有经验的公司都清楚这一点。当然,老板提拔部下时也是更看中效果。因此,简历中要强调自己做事情的结果,让对方由结果倒推出水平;要把自已包装成能带来效果的人,而不是只有光环的人。
第 4 章听和说的艺术
4.1 听的艺术:如何高效、高质地接收信息
P201 这名同学在谷歌时,每次听报告也是目的非常明确,听到要听的内容就打起精神,如果剩下的内容无关紧要,她有时就离开了。
P203 今天做笔记主要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方面是记录下自己非常有感悟的重要之处,另一方面是记录下不懂之处,特别是接下来要问的问题。
P204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听讲时的一个巨大差异就在提问上。虽然孔子说人该不耻下问,但是很多中国学生不仅耻于“下问",还不好意思”上问"。一节课、一场讲座结束,很多人其实有不少疑问,但是都放在心里,默默地就离开了。美国学生则相反,不仅好问,而且不耻于问"傻”问题。不仅年轻的学生喜欢问,大教授也不会碍于脸面不提问。
P205 很多人觉得提问会让自己显得很傻,特别是问那些可能会显示自己没听懂的问题。实际上,你没听懂的地方,其他人可能也没听懂,大家不仅不会觉得你傻,还会觉得和你有同感。就算问了一个“傻”问题,那也只是"傻"一天,然后明自一辈子。如果有问题却不搞清楚,那虽然会显得聪明一时,最后却会糊涂一世。
我在中学和大学时都发现了一个现象,经常向老师问问题的学生通常是成绩好的,反倒是成绩差的学生很少问问题。后来我给自已定了一个原则,叫作”问题不过夜”——如果环境容许,我会当场打断讲话者去提间;如果不容许,我会在下课或者演讲结束后提问;退一万步,如果没有机会提问,我也要回去在当天搞清楚,否则,似是而非的印象就会越积越多。
P206 我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有一次学校请了日本一位著名的教授到CLSP做报告,他汇报的一些结果比大家想象得好。如果是你,听到这个结论会怎么办?是完全相信他的话吗?如果这样,你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用到他的方法,结果发现不管用,然后耽误半年的时间,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生。当时,贾里尼克教授就说出了他的怀疑,然后创根问底。最后,那位日本教授承认他的实验做了一些有利的假设。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其实很常见,大家一般不会较真儿,但是作为听报告的人,我们心里一定要清楚。而在这种情况下发现问题,只有通过提问和交流来解决。在我到美国之前,中国科学院一位泰斗级的研究员给了我一个建议,就是私下里多和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因为他们在台上讲的东西到底水平如何,你只有私下交流了才能准确判断。后来我发现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4.2 说的艺术:能说、会说的背后有什么秘诀
P208 一个项目组中有三个人,第一个人擅长做专业工作,组里最重要的丁作都是他做的,其他人也经常要靠他指导;第二个人擅长把大家组织到一起,当大家遇到困难时,他能够鼓舞士气,带领所有人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第三个人能把他们项目组的工作讲清楚。如果老板要从中提拔一个人,谁的机会最大?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是第一个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第三个人机会最大。
P209 如果是找第三个人去汇报,那么全组的工作最有可能受到认可。这个人还能争取到很多资源,于是大家都有好处,接下来还会让他代表大家去汇报。久而久之,在外人的印象里,他的功劳就是最大的。
P210 库旦普教授对我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LSP做论文研究期间,平均一两个月就要做一次报告。在前两年,每次做报告之前,他都会帮我改四五次PPT,有时甚至更多,然后要预演三四次。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预演三四次,这不是因为找讲稿背得不熟,而是因为他一直在琢磨每一个耍点要怎么讲才更清晰。每当他觉得听众在某个要点之处可能会听不懂时,就要思索并寻找另一种讲法。这样就需要预演很多遍,才能确保整个报告清晰而生动。后几年,我巳经“很能讲,很会讲“了,但他依然会帮我改两三次PPT,预演一到两次。当然,每次讲的内容我都会背得滚瓜烂熟。
4.3 口头表达:怎样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P215 库旦普教授教告诉了我一个做学术报告的原则-–—永远不要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那些需要花很长时间解释且容易引起听众疑问的结果,即使那个结果在你看来好得不得了。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你做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告诉大家,别人就会觉得你牛,而是大家听明白了你的贡献,并且对此毫无异议,才会觉得你牛,即使那个贡献看上去不是很大。相反,如果你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半天都讲不清楚,还一定要讲,别人就会怀疑你的能力。
P217 永远要用对方懂的事情和概念去解释、形容新的事物,不能用只有自己懂的概念去解释别人不懂的事物,因为自己懂的东西,别人未必懂;更不能故作高深,用一些大家不懂的名词表示其实很浅显的概念,这就是很多专家讲东西大家听不懂的原因。
P218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听到和自己的生活场景类似的内容,就更容易接收信息。因此,类比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想直接讲大道理时,不妨根据听众的背景,看看能否通过类比的方式讲出来。如果能,就不要直接讲大道理了。
P219 如果后面讲的内容要以对前面内容的理解为基础,那么听众一旦前面没有听明白,后面基本上就接收不到任何信息了。这就是很多老师讲了几十年课,还被学生评价为不会讲课的主要原因。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要想让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损失,就需要增加一些冗余度,也就是一些废话和重复的话。
P220 很多人讲自己的想法时会像竹简倒豆子一样,一次把话讲完,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灌输任何想法,而是喜欢自己挖掘信息。因此,在讲话的时候刻意留一些悬念,引起听众的好奇甚至是提问,再以解答疑惑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对方就会觉得是自己挖掘到的信息,而不是被灌输的。
4.4 内容再呈现:如何让表达效果最大化
P225 PPT和讲稿应该是互补的,对于同一件事情,PPT从一个视角展示内容,讲话者的语言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这样,就能让听众的眼睛和耳朵同时接收信息。
P226 误区四,PPT的数量太多。PPT的数量不要超过讲话时长(按分钟计算)除以二得到的数。比如,讲三十分钟,准备十五张PPT就够了。大部分人觉得,如果PPT的数最不足,自己就讲不了那么长时间。但事实上,超过一半的限时报告,演讲者都是因为超时被赶下台的。
P227 但凡要在报告中展示数量,都要用图形、曲线或者其他主观形式呈现。不仅在PPT中应该如此,口头表达时也应该如此。很少有人能理解“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5582倍”是什么意思,但是换一种说法,说“如果把太阳比作西瓜,地球大致就是个芝麻",大家就都能理解了。这就是有效的内容再呈现。
第 5 章关于人生
5.6 罗曼·罗兰:如何坚守理想主义
P271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这就是罗曼·罗兰定义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