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第九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述而篇第七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现在的心情:面对积累的越来越多的知识,我对它们并非全都有过具体、反复的操练,所以根基并不扎实,前学后忘便很难避免。在做事、实践的过程中,我总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但与此同时,又不能陷入复习、练习的无限循环中,而始终不能从中跳出来做事、实践。单独来看学习、复习、练习、实践,每一项似乎都还可以应对(当然,否能够做得好就另当别论了)。但将这四者放在一起,且考虑随时间积累的倍增因素,就会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人生的紧迫感也就由此而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孔子曾说过“仁者不忧”,但具体到做学问乃至修德、行善的时候,面对人生“不舍昼夜”的紧迫感,忧虑就不可避免了。然而,只是忧虑是不行的,还要将其化解,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再以放松的身心投入到做学问中,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做法则是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文学作品)走入与感悟大自然,即 living in communion with nature。例如,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11.2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雍也篇第六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子罕篇第九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篇第九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乡党篇第十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同时,聆听音乐也是对心灵最好的净化与抚慰。

《论语·八佾篇第三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论语·述而篇第七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泰伯篇第八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子罕篇第九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两千多年过去了,以上这些语录依旧能给我们带来心智的启发与实践的指导,想来真的是很神奇。相较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性真的是蛮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