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是指人性大都具有欣赏、向往、追求真、善、美的倾向。其中,“真”代表科学与理性,“善”为道德与正义,“美”是艺术性的升华(exaltation)。这三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各自均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其他成分,相辅相成。这种人性的倾向并不一定最终达成事实上的必然,仅代表了人性的 初值 和今后发展的一种可能。因此,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经验、磨炼、成长的路径不同,志向与努力的程度也不同,并由此导致言语、思想、行动、习惯、命运的差异,最终渐行渐远,鲜有殊途同归。这便是《论语·子罕篇第九 9.30》所讲的: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本章“习相远”中的“习”指人的习惯、习性。同时,我们也还记得,《论语·学而篇第一 1.1》中孔子讲“学而时习”,《论语·学而篇第一 1.4》中曾子讲“传不习乎”,其中的“习”均指练习、实践。若将其与本章的“习相远”对照,则可看出不同的人在后天学习与实践上花费的工夫与修炼的程度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样一来,“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总能在某方面找到让自己学习、提升的榜样,也会发现让自己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因此,“习相远”这一客观事实,有助于我们形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