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去瑞士与德国工作交换,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却体验到了在一个安静、舒缓的环境中真正宁静而踏实地学习与研究的感觉。但回到国内后,倘若没有清醒的头脑和抵抗外界干扰的意志力,这种宁静淡泊的心态便无法萌生。然而,这并不是因为我这个人已经改变了,而仅是由于当人处在一个浮躁、纷扰的社会人文环境中,便脱离了能够滋养上述心态与生命状态的土壤,人性的弱点也更容易且多地暴露出来。

此时,提升与修炼自身固然更为重要且根本,但对于大环境的审视、反思、批判亦不可缺。毕竟,就像“年轻人就该多吃苦,吃苦才是福报”的谬论一样,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磨炼一个人的性情实属残酷而无耐,是根本没有必要且原初就可以避免的。更何况,大多数人在跟环境的对抗与挣扎中获得的并非生命的提升(君子上达),而是被无情地消耗掉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并趋于平庸,或者在放弃与绝望中沉沦、堕落。

我想,应将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归于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刻意控制。这种控制包括“乱”与“忙”两点。

  1. 乱:通过娱乐媒体、碎片化的信息或所谓知识,扰乱人的心态。同时,在“摸着石头过河”式创新与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推出朝令夕改的政策,以至于很容易使人为了适应制度并想方设法投机而惶惶不可终日。
  2. 忙:通过画大饼、绘蓝图、喊口号、炒作概念、构建评价与奖励机制,使人的身体忙碌而无空暇。

因为心态无法宁静,思考便无从致远,“匹夫不可夺志”般的人生目标也就无法树立。因为忙碌,则不能在锚定个人方向后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而形不成对少数人的竞争力。少数人反倒能够在乱中混水摸鱼,利用大数多人不假思索的忙碌,积累起更多的财富,更进一步地巩固其地位,并实现其自身的理想——虽然,因为往往富未必好礼、甚至为富不仁,这样的理想本身也不过是功利的、世俗的。

正因为上述潜在且无处不在的控制,令人在当下的环境中很难像在瑞士或德国那样获得真正意义上心态的放松与心情的宁静。自然地,没有了严密的思考、理性的推导、深入的研究,想要在学术上摒弃伪创新与伪首次提出,并真正有所突破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子罕篇第九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学而篇第一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里仁篇第四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篇第四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