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决定习惯
甘地说过,“信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语言,语言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整个链条的表述连贯流畅,似乎只需有一个“信念”作为起点,随后便可顺其自然地养成“习惯”、塑造“性格”、收获成功的或至少是有意义的“命运”。但事实上,“信念”的确立与“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机缘,并非通过艰辛的苦求而一定会有所得。相比之下,“语言”容易被组织成文,以形成对自我有益的心理暗示,但其功效也仅限于此。接下来的“行为”则是最为困难的一环。因为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够到达何种层次与境界的关键不在于他的想法有多么理性、系统、深刻,而取决于他在每一天精神状态最佳、大约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究竟能以什么样的品质做着什么样的事,这件事能否如实而完美地体现他最初的信念,以及他能够将这样的工作状态日复一日地延续多久。以这样的笃行作为根基,之后的“习惯”与“性格”便会水到渠成。而最终的“命运”则非人的意志与努力所能决定,能够“知天命、顺天命”便好。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儒家重视行动与实践且将其作为好学的标准了。例如,
《论语·学而篇第一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雍也篇第六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