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看似逻辑严谨、定量精确,但其表述方式往往是繁琐而抽象的。这令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数学理论就顿觉深奥难懂(esoteric),以至于毫无钻研下去的兴趣与信心——尽管其背后所体现的道理与思想通常是平易近人的。

问题便出在了基于符号系统的数学表述方式上。从局部来看,在上下文的环境内,数学符号的定义与使用是完全没有歧义的。但若放眼全书,则随处可见用同样的符号来表示毫不相干、甚至是矛盾事物的现象。例如,在Hackbusch的《Hierarchical Matrices》一书中,字母I一会表示自由度的索引集合,一会又表示算法变体的编号。可以想见,数学家在写书时,为了表达上的效率与流畅,要么是即兴、随意地命名,要么是因循传统,沿用他们那个学术小圈子里(incestuous)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其中,前者像是编程时胡乱地取变量名,后者则如同编程不写注释。这就导致了数学语言的明晰性和易懂性大打折扣。

作为读者、学者,需要首先细致、耐心地充分熟悉书中用到的概念与符号。之后,则有必要从这种糟糕的符号体系中跳出来,将重点转为抓住从理论的提出到每一步推演背后的基本思想。有了思想内核,则无论使用什么方式呈现,在最终对理论的把握、应用与拓展上都是等价的。当然,亦可以考虑重新发明符号系统,让知识的传播与理解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