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35岁陷阱”
网上经常看到一些互联网企业清退那些大于等于35岁的员工,于是也便有了所谓“35岁陷阱”的说法。然而,一个人从知识体系的逐渐完善与纯熟,到设计思想的持续精进,再到技艺经验的不断锤炼与提升都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是没有上限的。企业硬生生地以35岁作为划分雇佣与清退的界限,只能说明不论企业表面上声称的如何,在事实上他们一直无情地将员工视为器物和工具;而且因企业本身的功利、短视、平庸,对这些“器物和工具”的利用也只是局限在较低的层次上,因而有意识地完全忽略和埋没了员工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本来所具有的无限潜力。
对此,打工者不能因为企业的无理清退或是耳闻目睹到了相关的消息便给自己灌输那种“人到了一定年龄,学习、研究、编程就会干不动,记忆力与工作效率也比不过年轻人”的错误的潜意识。正确的态度是始终做自己的主人,持续提升、超越自我、止于至善。在具体的方法上,则需要观察与评估我们是否已做到了问心无愧的努力。同时,也要反思我们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得当,否则便会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困境。再者,审视一下我们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态度与性格。这包括无比的耐心与细心,无所畏惧、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怕麻烦地“敏于事、慎于言”。对此,《三体》一书也提到,真正的基础研究反倒需要不那么聪明(滑头)的人来搞——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在科学面前踏实、严谨、谦虚、虔诚,从而保证了逻辑的缜密,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自以为是。
拥有了以上正确的思想与态度,我们还需要注意身心、生理的健康。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高效但却放松的身体与精神状态,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延长我们的学术与技术生命。例如,可以适当地将我们书写、打字的速度放慢下来,从而避免因过度用力而产生的肌肉紧张与劳损,也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体会和记住在专注状态中的细微体验。这样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肌肉记忆,令技艺更为精湛、纯熟。
总之,企业没有拿员工当作真正的人来对待,员工也便不值得为企业卖命付出。打工者不要被企业设定的种种规则、制度、指标蒙蔽双眼,甚至是陷入怀疑、焦虑、恐慌。相反地,打工者要启发自己的心智,为自身的提升与精进不断努力,最终做自己生命与事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