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向顏淵學習快樂

第 82 页·顏淵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 ,因此 ,孔子只看到他進步 ,沒有看到他停滯不前 。作為一個年輕人 ,最重要的是每天都在學習 ,每天都有成長 。

第 90 页·顏淵的好學表現在於六個字 : 「不遷怒 ,不貳過 」 。

第 98 页·顏淵可以做到 「不遷怒 、不貳過 」 ,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中修養形成 ,這也說明他的好學與其生命結合起來 ,改善了他的一生 。

第 128 页·「應該 」變成 「願意 」之後 ,生命力自然就出來了 ,我不會覺得累 ,反而覺得很開心 。一個人能夠把這一點做到的話 ,整個儒家的思想就把握住了 。

第 135 页·力量由內而發 ,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快樂當然也由內而發 。

第 159 页·仔細看孔子的描寫 ,發現自己就是小人 。因為君子所了解和考慮的是道義 ,小人則專注於利益 。想想看 ,我們從小一路走來 ,真的很像小人 ,沒什麼長進 。

第 161 页·君子跟小人的區別在於 「小人 」就是小孩子 ,身體長大了 ,但是心態還是小孩的階段 ,只顧自己 ,只替自己著想 ,所以小人就是沒有立志的人 。君子就是立志的人 。所以孔子所說的君子就是立志者 ,有志向 ,讓自己每天提升 、改善的人 。

第 168 页·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 ,喜歡和別人比較 ,自然就會驕傲 。相反的 ,不以自我為中心 ,對每一個人都可以坦然相處 ,自然就很舒泰 。

第 174 页·通常我們做選擇都會有幾分被動 ,幾分主動 ,而被動成分居多 ,所以要慢慢修練 。如何修練 ?慢慢增加主動的成分 。本來是我不太願意做的 ,被要求做 ,慢慢變成是 「我覺得我也能夠做 」 ,到最後變成 「我願意做 」 。

第 211 页·但是像孔子這樣的老師 ,能夠教到顏淵這樣的學生 ,那是一種機緣 。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這樣的機緣 。人類的文化能夠發展 ,人類的社會能夠進步 ,就靠這種老師教學生 ,代代相傳 ,而不是靠父子相傳 。父子相傳 ,只是傳給自己的孩子 ,不是傳給天下人 。而真正的儒家的理想是要培養人才為天下人服務 ,老百姓才能夠蒙受福利 。這就是儒家的理想 ,有入世的情懷 ,又有淑世的熱情 。

第 227 页·顏淵一生表面上沒有任何成就 ,沒有做過官 ,也沒錢造橋鋪路 ,自己窮得要命 ,只是一個認真上進的學生 ,但是在後代的孟子眼中有這麼高的評價 ,為什麼 ?關鍵就在於他的快樂 。

向子路學習率真

第 372 页·一個人死亡是一回事 ,主要是活著的時候如何做人處事 ,死是自然的結果 ,何必擔心死亡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 ?不管將來怎麼樣 ,你現在活著 ,就要好好做一個人 。孔子希望子路先了解如何與別人相處 ,如何珍惜這一生 ,而不要老想著死亡之後的事情 。

第 385 页·儒家對於死亡有什麼看法呢 ?我們借這個機會來談談 ,因為正好子路問到這個問題 。第一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結束 ,有生 、有老 、有病 、有死 ,所以你不要有特別的情緒反應 。第二 ,死亡本身不只是一個結束 ,它還代表一種目的 ,希望你這一生到死亡可以做一個總結 。

第 457 页·事實上子路也不是以思想見長的 。他就是以自己的人格特質來讓很多人懷念他 。他個性非常豪爽 ,特別重視對朋友的道義 ,對孔子的情感也特別深厚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向子路學習率真 ,不要忘記他的勇敢和正義感 。

第 468 页·孔子的回答也是對症下藥 ,告誡子路不要倦怠 ,不要疲倦 ,要持之以恆 。人活在世界上 ,要甘於平常 、平淡 、平凡的生活 。如果你活著每天都希望高潮迭起的事情 ,恐怕你也不一定受得了 ,平凡 、平淡 、平常才是人生真正的內涵所在 。

第 473 页·孟子 》中說 : 「子路聞過則喜 。 」子路聽到自己有過失就很高興 。這實在是太難做到了 。一般人聽到別人講自己有什麼過失 ,首先就是否認或者辯護 ,這是一般人的反應 。子路不是 ,子路聽到別人說他有什麼過錯 ,非常高興 ,為什麼 ?他可以改進 。

向子夏學習教書

第 508 页·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 , 「色難 」的意思是臉色保持愉悅最難 。因而有事弟子來做 ,有好吃的酒菜食物 ,讓父母來吃 ,這不算是真正的孝順 。我們都知道 ,平常與父母相處 ,很容易給父母臉色看 ,尤其父母年紀大了或父母生病了 ,我們也會不耐煩 ,種種理由 、藉口都有 ,正如俗話說 : 「久病床前無孝子 。 」但是別忘了 ,小時候父母帶我們看病 ,什麼時候拖延過 ?什麼時候抱怨過 ?為什麼我們對父母親就覺得不耐煩呢 ?可見 ,臉色保持愉悅是最困難的事 ,因為內心必須有深厚的情感 ,才能使外表透露出愉快的神情 。我們都知道 ,你愛一個人的時候 ,為他做任何事你都會很開心 ;如果你對他感情稍微少一點 ,就開始不耐煩了 。這也是人之常情 。子夏和子游都是文學科的高材生 ,對於文獻方面的理解都非常好 。但是 ,對於子游問孝 ,孔子強調尊敬 ;對於子夏問孝 ,孔子強調關愛 。所以孝順的時候 ,不能沒有尊敬和關愛 ,把它們合起來看 ,就比較完整了 。

第 557 页·為什麼子夏說 「禮後乎 」就得到孔子的稱讚呢 ?因為一般人都以為禮是彩色的 ,而孔子認為 ,禮是白色的 。什麼叫做禮是彩色的呢 ?就好像一個人生下來是一張白紙 ,以後受到教育 ,就給他畫上一些 「彩色 」 。這種說法是錯的 。因為禮是白色的 ,人性向善 ,本來就很美 、很純潔的品質 ,向善再加上 「白色 」──禮 ,就使它的美表現出來 。

第 562 页·禮是以後再加上的 ,代表禮是白色 ,白色就讓一個人先天向善的優良品質充分表現出來 。一個人有真誠的情感 ,用禮來適當地表達 ,人性的美感就呈現無遺 。

第 564 页·真正的裝飾不能靠外表 ,真正的裝飾要由內而發 ,你有內在好的品質 ,外面的裝飾越少 ,反而越好 ,這是儒家一個重要的思想 ,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觀念 。

第 584 页·漢代以來 ,學者大多認為 ,儒家的經學最初主要是從子夏一系傳授下來的 ,如東漢徐昉說過 : 「 《詩 》 、 《書 》 、 《禮 》 、 《樂 》 ,定自孔子 ;發明章句 ,始自子夏 。 」 ( 《後漢書 ‧徐昉傳 》 )他認為 , 「六經 」中的大部分是來自子夏的傳授 。他對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的繼承和傳授有特殊的貢獻 。

第 590 页·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寫的 《日知錄 》 , 「日知 」二字也是來自子夏 。 〈子張篇 〉 :子夏曰 : 「日知其所亡 ,月無忘其所能 ,可謂好學也已矣 。 」子夏所謂的好學 ,就是每天知道一點過去不懂的東西 ,每個月再把已經學會的好好復習掌握住 ,這就叫做好學 。

第 620 页·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有很多恩恩怨怨呢 ?就因為開始的時候有所勉強 。譬如 ,我對你只有三分感情 ,我努力說 ,說了四分 ,努力做 ,做了五分 ,因此 ,我就會對你有更多回報的要求 ,我要求你回報得更多 ,你也不見得做得到 ,最後就變成互相責怪 、互相抱怨 。

第 642 页·就是 , 「小人 」是小孩子 ,身體長大 ,跟大人一樣 ,但是志向不夠或者生命內在沒有轉化 ; 「君子 」就是隨著生命成長不斷地立志 ,志向高 ,以至於一直往上發展 。所以我們學儒家 ,對於小人 、君子要有清楚的觀念 。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小孩子 ,小孩子就是小人 ,但是隨著身體的長大 ,一定要立志 ,立志讓自己成為君子 。

向曾參學習勤奮

第 723 页·子貢是孔子學生中口才很好的 ,口才好的人很聰明 ,但很喜歡批評別人 ,他甚至批評孔子 ,說孔子是廣泛學習各種材料 ,記憶力不錯 ,記下來之後上課教學生的 。這話傳到孔子耳中 ,孔子當然不開心 ,子貢如此聰明的學生居然不了解他 ,以為自己只是個教書匠 。所以孔子上課時就說 :子貢 ,你以為我是 「多學而識之 」 ( 〈衛靈公篇 〉 )嗎 ?子貢知道有人告密 ,只好回答 : 「是啊 ,難道不是嗎 ? 」孔子說 : 「非也 ,予一以貫之 」 。 「非也 」二字的口氣很嚴厲 ,也就是說 ,你錯了 ,我有一個中心思想把我的學說全部連貫起來 。

第 739 页·《中庸 》裡說得好 : 「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 ,雖柔必強 。 」就是說別人讀一遍就會了 ,我讀一百遍 ;別人讀十遍就會了 ,我讀一千遍 。如果按照這種方法 ,雖然愚笨 ,但是到最後都領悟了 。這是學習的一種秘訣 ,沒有什麼速成的方法 。

第 745 页·曾參那時只講 「忠恕 」的話 ,只是強調跟別人相處而已 ,格局太小 ;而講行仁 ,可以殺身成仁 ,到死為止 。曾參的確了不起 ,他由年輕階段的愚笨一路發展至傳承孔子的學問 ,就是因為他勤奮向學 ,終於可以把握到孔子的一貫之道 。

第 766 页·西方哲學談到一個人的德行修養 ,第一就是明智 ,第二是勇敢 ,第三是節制 ,第四是正義 。

第 770 页·一般認為 ,曾參是傳 《大學 》 、作 《孝經 》的 ,對儒家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

向冉有學習做官

第 866 页·儒家的原則應該是要救濟別人的急難 ,雪中送炭 ,而不是錦上添花 。但是冉有卻逮住機會給好朋友好處 ,有假公濟私的嫌疑 。

第 877 页·做官不是人生的目的 ,做官是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 。如果做官不能照顧百姓 ,不能夠使國君走上正道 ,那寧可不做 。這是儒家兩千多年以來一貫的原則

第 904 页·無恆產而有恒心者 ,惟士為能 。若民 ,則無恆產 ,因無恒心 。

第 909 页·現在社會上的教育往往是分工 ,分為各科各系 ,分而不合 。有些人甚至是讀到博士 ,越讀越窄 。有時候所謂的博士應該叫 「窄士 」 ,因為他寫的論文可能世界上只有幾十個人感興趣 。因此我們應該把人的生命做一個全方位的考量 ,做一個人才 、人文 、人格三方面具備的人 。

第 929 页·一個人為什麼行善 ?第一是社會規範 ,社會希望你行善 ,共同促使社會安定 。但是社會規範一旦瓦解 ,束縛力沒有了 ,怎麼辦呢 ?第二是信仰宗教 ,不管你信何種宗教 ,宗教的戒律都會約束你 ,宗教的戒律一定比法律更嚴格地要求你 。但是前面兩種都有問題 ,因為每個人信的宗教未必一樣 。所以還有第三條路 ,叫做要守住自己的良知 。儒家的教育就是啟發每一個人的良知 ,讓每一個人知道內心有良知的要求 ,行善不是為了別的 ,而是因為自己是一個人 ,這樣人格的尊嚴就完全確立了 。

向冉雍學習德行

第 962 页·魯國國君想要擴建倉庫 ,閔子騫就說何必擴建呢 ?倉庫擴建代表要增加稅收 ,還不如照顧百姓 ,何必急著讓國家增加一些稅收或是一些財物呢 ?所以孔子聽到閔子騫的話 ,就說 : 「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 。 」

第 969 页·聽到 「命 」字 ,我們就要想到兩方面 ,第一是命運 ,一個人生下來有什麼遭遇 ,在什麼家庭成長 ,遇到什麼老師 、朋友 ,不是你可以選擇的 ,這種命無可奈何 。但是人活在世界上絕對不是只有命而已 ,除了命運之外還有使命 。使命是自己選擇的 ,人活在世界上要能主動的思考 、主動的選擇 ,選定一個目標往前奮鬥 。即使不能改變世界 ,也要改變自己 。自己改變 ,世界在某個程度上也在改變 。

第 1011 页·要從事政治 ,一般人只要有專長就可以 ,但是達到 「行仁 」的標準是整個人格的轉化 ,整個生命的完成 ,那就不容易了 。所以孔子從來沒有公開稱讚過哪個學生合乎行仁 。

第 1039 页·子貢描寫仲弓 : 「在貧如客 ,使其臣如借 ,不遷怒 ,不深怨 ,不錄舊罪 ,是冉雍之行也 。 」 ( 《禮記 》 )其一 ,仲弓雖然很窮 ,但是他在家中和客人一樣 。什麼意思 ?就是不在乎家裡窮 ,到朋友家做客 ,看到朋友家很有錢 ,不會羨慕 ;看到朋友家很窮 ,也不會太在意 。仲弓可以做到像客人一樣 ,不放在心上 。這一點跟顏淵很接近 。其二 ,他吩咐部下做事的時候 ,好像跟他借東西一樣 ,非常客氣 。我們平常向別人借錢 ,語氣真是委婉得很 。但仲弓是長官 ,長官吩咐部下好像借錢一樣客氣 。為什麼呢 ?因為他懂得自己身先士卒 ,我先做 ,你看著就跟著做 ,我自己還沒有做到 ,叫你做的時候 ,我就要小心注意到你的感受 ,注意到你是不是願意去做 。

第 1049 页·天下人那麼多 ,今天如果負責政治的話 ,我推舉誰呢 ?孔子的回答非常切合實際的生活經驗 ,孔子說推舉你認識的人 。

笔记 - 第 1050 页·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从认识的人里选出合适的、优越的人才。

向子貢學習說話

第 1113 页·子曰 : 「賜也 ,女 (汝 )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 」對曰 : 「然 ,非與 ? 」曰 : 「非也 ,予一以貫之 。 」子貢認為孔子沒什麼了不起 ,只是年紀大 , 「多學而識之 」罷了 ,書看得很多 ,記憶力還不錯 。此話傳到孔子耳中 ,當然不開心了 ,這麼好的學生居然把他說成是 「多學而識之 」 ,只是努力學習知識記在腦子中 ,這不是與書呆子無異嗎 ?所以孔子在上課時就公開對子貢說 : 「子貢 ,你以為我是 『多學而識之 』嗎 ? 」子貢知道有人告密了 ,只好承認 ,他還反問 : 「難道不是嗎 ? 」孔子的回答引申出他重要的觀念 :他是博學多聞 ,但是他的思想有中心 ,有一個中心觀念把所有的知識全都連貫起來 ,變成系統 。也就是說 ,正因為孔子 「一以貫之 」 ,才能成為哲學家 。

第 1202 页·在孔子的學生中 ,子貢還有一點非常特別 ,就是他特別注意老師的思想往哪裡發展 。我們看 《論語 》就會發現 ,孔子每一次談到 「天 」的時候 ,旁邊通常會有子貢 。

第 1206 页·後代的孟子發揮孔子的人性論 , 《易傳 》發揮孔子的天道論 ,就是配合子貢的這句話 :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 」

第 1270 页·我們提倡學生對老師忠心 ,不是盲目的效忠 ,如此老師教學生好像是結幫派了 ,這也不是儒家的意思 ,你要真正了解老師的思想好在何處 ,老師有何過人之處 。

向子游學習胸襟

第 1293 页·孔子聽到宰我的死訊 ,很感慨地說 : 「從子羽身上我明白了 ,不能以外貌來衡量一個人 ;而宰我的事也告訴我 ,不能只憑一個人所說的話來衡量他 。 」所以孔子學生很多 ,但有幾個長得不怎麼樣 ,這幾個大概不太有希望了 ,人很容易受外表影響 ,孔子也不例外 。所以這一次他聽到子游的推薦 ,也多認識了一個學生 。澹台滅明後來到楚國傳學 ,收了三百個弟子 ,把孔子的學說傳到南方的 ,他是第一人 。子游能夠發現孔子所忽略的學生 ,可見子游的眼光很獨到 。

第 1316 页·《詩經 》是古代的文學 ,因為 《詩經 》都是出於真誠的情感 ,所以一個人讀 《詩經 》的時候 ,很容易被它感動 ,發現自己年少時那種純潔的感情 ,感覺到年輕時候的理想 ,好像又回到年輕的時代 。

第 1319 页·孔子教學生 《詩經 》時曾說 : 「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 ,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 。邇之事父 ,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 ( 〈陽貨篇 〉 )這兒特別提到四個字 ,即 「興 、觀 、群 、怨 」 。用白話來說 , 「興 」就是引發真誠的情感 。人在社會上待久了 ,很難得真誠 。你和別人來往 ,一定要注意到社會上的禮儀 、禮貌 ,很多話不能說 ,很多話只能說一半 ,然後與別人來往 ,要時時注意到自己的角色 、身份 ,有時心中的情感真是很委屈 ,不能夠完全表現出來 ,到最後就忘了 ,忘了自己以前也曾經這麼年輕過 、這麼有理想過 。所以讀 《詩經 》能引發真誠的心意 。 「觀 」 ,即觀察自己的志節 。可以知道自己的志節與 《詩經 》的哪一段描寫得最接近 。 「群 」 ,即與別人合群 。我們生活在共同的社會 ,有共同的遭遇 ,情感也是類似的 ,這種情感通過閱讀 《詩經 》 ,大家可以互通聲氣 ,人的情感最怕壓抑 ,情感一定要抒發 。 「怨 」 ,即抱怨 。很多人對於抱怨都不以為然 ,認為不應該抱怨 ,其實抱怨是很正常的情感 。在 《論語 》中 , 「怨 」出現二十次 ,是所有描寫情感的字眼中最多的一個字 。怨是人很自然的情感 ,人生在世 ,有時難免會覺得委屈 ,覺得自己有志難伸 ,被人家誤會 ,甚至迫害 。這時該怎麼辦呢 ?閱讀 《詩經 》 。讀了 《詩經 》之後 ,會發現歷史上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 ,很多條件比我們好的人 ,照樣無法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 ,甚至一輩子委屈的都有 。所以讀 《詩經 》之後 ,情感從興到觀 、到群 、到怨 ,都得到調節 。

第 1391 页·至於 「損者三友 」 (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 ) ,代表這些朋友有的太過於自以為是 ;有的說話太婉轉 ,老是討好你 ;有的口才太好 ,你跟他說什麼 ,他都可以辯論 。

向宰我學習辯論

第 1419 页·孔子認為宰我不但缺乏誠意 ,而且他提的問題是故意設個陷阱來嘲笑人家 。孔子當然對他不滿意了 。

笔记 - 第 1420 页·这一点是需要在谈话中杜绝的。

第 1425 页·枯朽的木頭不能用來雕刻 ,一雕就壞了 ;用很差的土來做牆 ,便是凹凸不平 ,再怎麼粉刷也沒用 。也就是說你內在沒有真誠的心意 ,根本就是做表面的功夫 ,那是沒有用的 。

第 1480 页·「子生三年 ,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 ,我年輕的時候讀 《論語 》 ,讀到這句話後 ,對孔子完全改觀 ,特別感動 ,這十二個字何意呢 ?小孩生下來之後 ,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 ,這代表人的生理 、心理狀況 ,在嬰幼兒時期有對父母深刻的需求 。我們都知道古代父母是分工合作的 ,男主外 ,女主內 ,一般是母親在家帶孩子 ,而孔子是男性 ,他卻能夠了解小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 ,觀察得這麼仔細 ,這說明什麼 ?哲學不能離開生活的經驗 ,離開生活經驗 ,那是誰的哲學 ?

第 1495 页·就因為宰我喜歡思考 ,喜歡辯論 ,辯論的時候所舉的理由非常充分 ,讓孔子轉移焦點 ,把他心中對人性的理解充分地表現出來 。今天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說 ,孔子看人性是從生理到心理到倫理 。而儒家講的是倫理 ,譬如五倫 :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 」五倫如何來的 ?就是從人心理上的情感需求來的 ,心理上的情感最後推到生理 ,就是孝悌 (孝順和友愛 ) ,孝順是對父母親 ,友愛是對兄弟姐妹 ,因為兄弟姐妹有共同的父母親 。所以儒家講孝悌為做人處事的根本 ,是因為人在幼年時有最長的生理依賴期 ,這是天生的 ,你不能去改變它 ,這一點不照顧到的話 ,只能說不像是一個人了 。

第 1508 页·從生理到心理到倫理連貫起來 ,人性從真誠開始 ,恢復原始的情感 ,力量就由內而發 ,孝順 、友愛 、守信用 、講道義 ,都是最自然的事情 。

第 1518 页·宰我就跟楚昭王談了各種理想 ,楚昭王很滿意 ,就送給孔子好幾輛華麗貴重的馬車 ,宰我怎麼說 ?他說 : 「我們老師要的不是馬車 ,我們老師所關心的是理想能不能實現 ,所關心的只是老百姓能不能得到照顧 ,如果你真的用我們老師為官 ,我們高興得很 ,他就是走路來也願意 ,你不用給他豪華的馬車 。 」

第 1532 页·當我們以孔子的學生們作為示範 ,向他們借智慧的時候 ,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色 ,而他們的特色就好像鑽石的每一面 ,都可能反映出整個鑽石的光華 ,所看到的核心就是孔子的思想 。

向子張學習立志

第 1539 页·學習之後 ,才是真正實踐的開始 ,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 ,就是需要立志 。人活在世界上 ,如果只是過日子 ,那並不難 ,重要的是你要過什麼日子 ?在這些日子裡 ,你要如何安排這一生 ,希望將來有什麼樣的成果 ?這是自己要負責的 。所以孔子教學生十分重視立志 。 「志 」字也很有意思 ,士心為志 ,讀書人的心就是志向 。

第 1555 页·「言寡尤 ,行寡悔 ,祿在其中矣 」 ,人活在世界上 ,就是兩件事──言和行 ,該怎麼說話 ,該怎麼做事 。我們平常跟別人來往 ,不就是這兩個字嗎 ?早晨起來看到別人怎麼說話 ,通常我們說話都會覺得很苦惱 ,好像無話可說 ,最後只好說說八卦或別人的緋聞 。結果別人就會覺得與你在一起 ,每天好像繞著那些無聊的新聞打轉 。所以說話時要謹慎 ,要有內容 ,要有意義 ,讓別人覺得有所收穫 ,這才算是把話說清楚了 ;然後做事的時候 ,行為表現是否言而有信 ,是否能夠不斷地有創意 ,能夠改善我們生活的處境 。

第 1568 页·我在荷蘭那一年 ,每天設法練習 ,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聽自己所說的話 ,有任何事情要做的時候 ,我就設法看自己所做的事 。如果我們說話時 ,自己不聽 ,等別人聽了之後的反應 ,我們才嚇一跳 ,為何這麼激動 ?事實上 ,如果你認真聽自己說話 ,就知道別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 。那麼 ,你為什麼要等別人有了反應 ,再修改呢 ?所以要練習 ,說話的時候聽自己說話 ,有什麼問題立即設法改正 ;做事的時候看自己做事 ,有什麼問題不要等別人講 ,自己就設法改善 。

笔记 - 第 1572 页·做自己言行的观察者、审查者。

第 1589 页·真正的外在的禮儀 、法律是為了配合人的情感需要而設置的 。所以你不要說我反對它或是我完全照外表來遵守它 ,一定要記得 ,所有外在的行為都以內心的情感作基礎 ,內心的情感跟外在的行為配合得恰到好處 ,才是儒家所說的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 。

第 1601 页·孔子的同理心表現得非常自然 ,完全不需要刻意去對誰好或者不好 ,這是儒家真誠的表現 。而子張就這點小事情提出來請教 ,我們才能看得出子張的用心 ,這段資料看起來沒什麼 ,只是生活上的小事情 ,但事實上正好反映出儒家替別人設想的心 ,我們說 「如心為恕 」 , 「恕 」就是將心比心 。因此 ,我們跟任何人來往都要設想他的情況 ,千萬不能太過主觀 。

第 1645 页·孔子一直強調說話的重要 。他曾經說過 ,與長輩在一起要努力避免三個毛病 :一 、不到該你說話的時候就說 ,叫急躁 ;二 、該你說話的時候不說 ,叫隱瞞 ;三 、不看別人臉色就說 ,叫瞎子 。察言觀色之後 ,你遇事才有可能走得通 ,大家才會歡迎你 。

第 1659 页·一個人既驕傲又吝嗇 ,他的才華越高 ,那不是越可怕嗎 ?

第 1708 页·對於子張 ,孔子曾說過八個字 : 「居之無倦 ,行之以忠 。 」也就是說 ,在職位上不要倦怠 ,執行職務態度要忠誠 。這一句話也可作為我們立志的銘言 ,就像 《易經 》乾卦說的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和坤卦說的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 ,每天都要一樣 ,有恒心始終如一做下去 ,我們的心智才可以不斷地成長 ,永遠沒有限制 。

附錄 講座問答

第 1734 页·我們今天學習儒家 ,絕不是喜歡它的器物和制度 ,那些已經過去了 ,永遠淘汰了 ,被超越了 ,我們要的是理念 。什麼是理念呢 ?就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 ,他有什麼樣的想法 ?他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他跟別人互動的時候重視情感還是重視財物呢 ?這叫做理念 。像孔子的學生個個表現出來一種特殊的理念 ,如顏淵的快樂 、子路的率真 、宰予的辯論能力 、子貢的口才 、冉雍的德行 、子游的胸襟等 ,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做人處事的特殊表現 。他們後面所呈現出的理念是我們要學習的 。

第 1738 页·我常常講人性向善 ,我只要真誠就有力量由內而發 ,我就做我認為該做的事 ,所以我的快樂也由內而發 。為什麼學儒家會快樂呢 ?因為我做的事都是我要求我自己做的 ,如果我做的事是別人叫我做的 ,我做到了 ,別人高興 。

第 1745 页·作為大學生 ,就要把原典設法好好讀清楚 ,利用四年的時間 ,把儒家 、道家的最主要的幾本經典徹底了解 。將來一輩子可以受用 ,因為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後就是知識份子 ,知識份子在任何崗位上都可以給他的同事們帶來很多思想的材料 。

第 1766 页·道家是一個門檻 ,儒家是一個修行 ,沒有門檻 ,你只要願意 ,都可以修養自己 。所以我們介紹儒家的思想 ,大家聽了都覺得會有一點心得 ,有一點收穫 。道家不一樣 ,道家的門檻叫智慧 ,你跨不過去就在門檻外面 ,在門檻外面 ,你只能說一些表面的字句 ,根本不懂它在說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