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巨婴国》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借助“巨婴”这个概念,针对中国当下诸多纠结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深刻洞见,如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缺失,孩子的教育,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不过,我觉得“巨婴”仍只是一个唯象的提法,围绕它展开的论述能够自圆其说已属不易,基于统计学的调研设计和定量分析则更是无从谈起。例如,巨婴的概念究竟在多大范围的人群以及哪些社会问题领域中适用,心理相关的调研与信息处理如何设计才能排除假阳性(false positive)与伪阴性(false negative)的干扰。而这些都是作者未予考虑和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它们决定了本书的观点是否能切实成立。

另一方面,作者的深刻洞见的确能够令人心有戚戚。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心理预期相符,意识的或潜意识的。这时,我们往往会以轻信代替只有经过痛苦思考才能获得的理性。本书多处提及他在做心理咨询与自我分析时,能够根据不同场景与信息做各种神奇的梦——如魔鬼的出现,产生和咨询者同样的幻觉——如紧箍咒套在头上的感觉。真的是想什么来什么,以至于我觉得这位武先生也有些精神问题了。只不过他的精神“灵异”事件尚在可控的范畴,其本人又有北大的光环和正当的职业,尤其拥有大多数人不具备的系统化表达能力,从而至少在本书内,他扮演了“全能神”的角色,满足了众多嗷嗷待哺、没有分辨力的巨婴读者的需要。 总之,本书所谈的既不是科学实证意义上的心理学,更不是基于理性与逻辑推理的哲学,更大程度上只能算是经验与感觉之谈吧!(当然,不可否认,大部分观点是极有见地的。)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他对于真正儒家思想的看法也仅停留于大众水平,所以书中相关的评判绝对是有失公允的。例如,当说到中国孝道对人们心灵的禁锢时提到了《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而实质上,孔夫子的原话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到儒家思想导致人的心里只有“我”与“他”,而不是“我”与“你”,亦即中国人从来不把熟人范畴外的人当成具有平等人格的人对待,可是孔夫子亦早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难道不是推己及人、力求构建“我”与“你”之间爱与平等关系的美好人性的体现吗?事实上,时隔两千多年,儒家学说与思想在经历了各个朝代不同学派的演化,封建统制者为了愚民而做的别有用心的曲解,科举制度导致的教条与僵化,以及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时期的全民族自废武功、自绝文化根脉之后,导致其投射在当代人们头脑中的影像早已不是其最初鲜活、平易、真诚、辩证的模样。相反地,填充中国人大脑的只剩下了包括本书谈及的诸多思想与人性上的糟粕。而且与此同时,国人的信仰亦极度缺失,少有人深刻探讨并切实实践原则、气节、坚守、至善等儒家提倡的君子之风。本该是具有大师风范的读书人与学者,亦有相当多地蜕变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谋求有违公平原则资源的“体制内”的人。想来这真的是极其可悲的!对此我想,我们中国人作为人类文明三大轴心(苏格拉底、孔子、佛陀)之一的代表,也一定要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重现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恢复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领悟与传播精髓,进行深刻的理性挖掘,不断拓展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