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文献
近期文献调研时无意中搜到了一个报告,其中包含与课题相关的产品和厂商信息,并全面罗列了该领域内已发表的文章和学位论文。可以想象,在数周的时间将这些文章与论文全部精读完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即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它们都读完、做好笔记,与具体的实践和创新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信息的搜集、整理、宣讲是一回事,将其消化、理解、运用则是另一回事。在信息爆炸以及获取信息的手段无比便捷的当代,前者依赖于客观工具,只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头脑,在很短时间内便可完成;后者则仍旧取决于人的非机械性的主观因素,包括知识基础、历史经验、理性能力等,所耗费的时间与过去相比不会有显著提升,甚至大多数的情况是:面对海量涌现的信息,我们用来筛选、阅读、理解、判断的时间反而大大增加了。这一点就像是电脑计算能力与存储量提升的速度因为赶不上问题规模增加的速度而在实际上使得需要解决的仿真计算问题越来越复杂。
由此回想起我在博士期间调研和阅读电介质相关文献的情形。那时每天去图书馆,前前后后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算是总结出了几个综述性的报告。但我也并未因此做出什么创新性的工作。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从现在起面对一个新的技术方向和研究领域时,需要采用更为合理、灵活、科学的方法。具体则包括如下环节:
-
通过不同的渠道,搜索尽可能多的资料,并利用软件工具分类整理。
-
一定要事先明确调研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学习、提炼。这包括:
(a) 从经济与效益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短期需求。
(b) 从个人学术方向与研究兴趣出发的中、长期需求。
(c) 将以上两者结合、协调。
-
投入足够的时间,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集中精力进行文献浏览,了解大致行情。围绕上一步确定的目标,再予以精读。须知,没有前期广泛的涉猎,没有下一定的苦夫进行学习,是不可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之所以采用固定的时间段,是为了防止陷入完美主义和犯拖延症。
-
工作不能止于文献调研,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至少要跟已有的方法有所不同。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文献。让我们在科研工作的道路上有一个好的开始。
Backlinks: 《Workflow for paper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