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篇第七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曾在大学从本科到博士后度过了整整十一年的荏苒时光,而屈指算来人生也就不过八到十个十年而已。原以为自己的人设就是在学校终老一生、与学术为伴的,但最后也从中跳出来到了外企工作,至今竟也整整七年了。虽说学校是学生们得以专注学习、潜心研究的象牙塔,是慎思博学的风水宝地,但一个人到了工作中、社会上,只要凡事处处留心,待人虚怀若谷,也仍有不少甚至是学校都难以或无法提供的学问与心法。本文便将我工作数年期间从学长、同事那里学到的思想方法与相关的个人心得体会整理罗列出来,旨在通过回顾与重温来加深印象,从而既有助于自修,也提醒自己不忘感恩,此外若还能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与裨益,则更是值得欣慰了。
-
搜索与阅读专著和文献时,需要带着明确目标去查阅真正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材料。要有细节但又不能拘泥于细节。要能够分清不同任务的轻重缓急,明确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什么又是自己需要去发展的。这应该就是做科研的艺术!由此,才可以确定应该在哪些事上做得更底层一些,而在哪些事情上又需要大胆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利用他们已有的成果。
-
眼高手低是做技术者的大忌,尤其是自以为智商过人的时候。即便是对于已经掌握较好的技术,也不能因骄傲和自满而停滞不前,应该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
-
无论是纯粹理论的推导还是工程技术方案的实现,都像是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相套、相扣。只有不厌其烦,逐层地打开这些黑盒子,尽可能展开更多的细节,才能够暴露更多潜在的问题。也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大量数据用以澄清问题,并将其逐一解决,从而最终保证整个技术实现的完全精确与可靠。
-
止于至善的精神不仅仅适用于长期的、终极的人生,也完全适用于项目工作的开展。至善,就像是油画中的所有细节那样,是不知经过多少次细枝末节的修改、增删而一层一层地积累起来的。想要止于至善,就必须培养起足够的乃至惊人的耐心与毅力。不怕慢,不怕细,不怕反复,更不怕屡次的失败与推倒重来!
-
面对不直接参予技术实施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对技术只知皮毛概念的高层管理者,要想阐释什么是正确的、证明什么才是真理的最好方法不是用数学和物理理论,而是实验数据和技术演示。因为到了职场中、社会上,已经鲜有人有能力和耐心去跟你一起做逻辑推演了。
-
要想让项目提议获得管理层的认可,并在其实际支持下从幼苗成长为大树,需要编制与展示完整的用户故事,而不是灵光一现的理论方法、前沿技术,即便该理论与技术是项目的核心与精髓。毕竟,对于管理层与最终用户来说,直接创造价值的是产品不是技术。从另一方面讲,被人认可的只是产品的实用价值而无人关心和欣赏背后的设计,这也是科技工作者的悲哀。正所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对于技术可行性一定要有明确的表态,尤其是能否做成的表态。否则,会让别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以至于本来还有其他挽救的方案但却没有采用。
-
进入职场的时间长了,人就容易疲,容易自满与浮躁。此时,要将自我清零,像小学生面对老师一样,怀着一颗无比耐心与踏实的心。
-
《大学》中说到的“正心诚意”,不仅指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给同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时也应同样如此。这便是“尽己”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