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总论

P3 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几个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点:

第一,温和的理性主义。孔子非常强调人的理性。人可以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对人生的认识,知道人应该何去何从。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怀。……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价值,所以人人可以成为君子,甚至再往上,成为贤者,成为圣人。……

此外,还有乐观的人生理想。

P3 学习孔子,最好是在初春时节,最好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样,你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所谓的乐观,是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可以通过真诚由内产生的力量,要求自己行善避恶。也就是说,在德行上可以实现人人平等,达到至善的高峰。这是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快乐。

P4 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后就会发现,人的价值主要在内不在外。人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一定会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了解孔子,不但是认识传统的开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向的起点,而且还是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学而第一

1.2

P5 现在很多人重视儿童读经,希望青少年从小时候就开始接触古代好的思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和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传统,就去学别国的文化,一方面不见得学得透彻;另一方面,你恐怕本末轻重掌握不了。学到最后呢,忘了自己的根本在哪里,就非常可惜了。

P6 我们念《论语》要记得,分四种:第一种,孔子自己说的话,最重要;第二种,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第三种,他与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最后一种,孔子的学生自己在说话。我们特别要学习孔子的思想。

1.3

P7 外在不再能够规范你,只有靠内在的力量来规范自己,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特色,让你从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自己做该做的事,从被动变成主动,变成我现在守规矩不是为别人,而是我应该这么做,因为我是一个人,我就要行仁义。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巧言令色的话,很容易只注重外表而忽略内心真诚的情感,到最后跟别人来往都是做戏作秀,浪费了大好的生命,太可惜了。

P8 我们讲到”仁”的时候要分三层来看:

第一层是人之性,第二层是人之道,第三层是人之成。

讲到人之性的时候,要记得真诚带来向善的力量,叫做人性。所以我常常提到人性向善是因为真诚引发力量,力量代表”向”。善呢,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第二层,人之道,叫做”择善固执”,”择善固执”四个字出于《中庸》,”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至于说人之成,人的生命的完成在于什么?在于《大学》里面所说的,”止于至善”,这样才是儒家的完整系统。

1.4

P11 你如果把《论语》里面的每一句话都看作《圣经》,都完全正确,那你自己恐怕就受到限制了。

P11 曾参的父亲曾晳,又句曾点,他在孟子的眼中是一个狂者。什么叫狂者呢,就是志向非常高远,动不动就拿古人作比。表明什么?他理想很高,要跟古人学习。与这样的人相处是很辛苦的。所以曾参小时候经常挨打,他爸爸理想很高,没什么耐心,曾参反应比较慢,就经常挨打。

P12 曾参让他的父亲的志向可以实现,因为人性向善,让他父亲年纪老了还可以行善,那才是真正的孝顺,不是光奉养父母亲,让他们活着而已,而是要让他们可以继续实践,达到向善的要求。

1.6

P14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分三种:每一种是人格教育;第二种是人才教育;第三种是人文教育。

其中,人格教育指的是”与人相处时的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设想,帮别人忙”。人才教育是指具有某种专长,可以服务于社会。人文教育则用于”调节自己的生活,让生命井然有序, 充满活力,能够和谐持续地成长发展”。

1.8

P16 孔子说的话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这种应该做的事做到了之后有什么收获,它的收获是在内不在外。你说我今天照孔子的说法去做,考试会考得好一点吗?不一定。可以顺利地升官发财吗?不一定。儒家关注的是我这样做之后合乎做人的要求,我应该有由内而发的快乐。我们学儒家一定要体验,怎么体验呢?做做看,再问自己内心是不是觉得更为坦荡,更为快乐。

不仅要做做看,有体会,最好还要将这样的体会记录下来,不断反思和提高。这也是写日记的重要作用之一。

1.14

P23 好学不容易,因为人有惰性,往往是念书念念,觉得这个好像用不上,或者念太多书了还没有实践,缺乏一种心得,到最后很容易忘记。

这两种情况是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和顽疾。

P23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代表你要降低物质欲望,因为人的时间有限,你多追求物质欲望,自然少了很多学习的时间,老是忙于去满足各种外在的要求,你哪里有时间去好学呢?

P24 “敏于事而慎于言”……平常我们做事慢呑呑,说话比什么都快,先说为妙,说出来又不见得做得到。

P24 “就有道而正焉”……志行高尚的人称作有道。

P24 好学的目的不是多闻、多见。好像见多识广,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什么都懂,或者是什么书本都看,知道很多秘笈,知道很多奇闻怪事。这不叫好学,这叫做有好奇心,可以有很广的见闻。真正的好学不能离开行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了解,一方面要实践。透过实践,使前面所学习的心得更加得到肯定,肯定了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

P25 好学不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这也是孔子的一句话,叫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以我们应学古人,好学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让自己生命趋于完美。

1.15

P27 孔子教学生有个特色,要从消极转向积极。所谓的消极就是说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所谓的积极就是说你要去这样做、你要去那样做,从不要怎么样到要怎么样就是从消极到积极,这是教学上很好的方法。

P27 孔子跟他说你要更好,你要做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立刻想到《诗》的一句话,所以孔子非常高兴。他说子贡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外一件事。

P28 子贡年轻的时候是贫穷的,他后来富裕了,所以他就可以思考,我应该在贫穷跟富裕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言行呢?你应该有一贯的原则。……否则的话,你外面一旦出现各种变化,马上随之丧失内在的原则,这对儒家来说是教育的失败。

1.16

P29 年轻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别人不了解我们,但是等到了年纪大了,我们自己当上了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是当了老师、做了父母亲,这个时候就怎么样呢?就要担心我们不了解别人。

P31 根据庄子的说法,儒家的学者们头戴的帽子是圆形的,代表懂得天文;脚穿的鞋子是方形的,代表懂得地理;身上挂一个玉佩,用五色丝绳所系的玉玦,代表遇事能够决断。

为政第二

2.1

P32 在古人的心中,像尧称为尧天,舜称为舜日。尧天舜日是对一个社会最美好的描述。代表领导者的德行圆满完美。所以整个社会非常的安定和谐,这是儒家的思想。既然是基于富有天下贵为天子这样的位置,你表现出最高的德行、圆满的人格,这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2.2

P36 平常我们看多了社会上的各种新闻,会觉得好像人活在世界上只能够得过且过,或者随俗浮沉,你早就把年轻时候那种真诚的心意给忽略、给忘记了。所以读《诗经》会引发真诚。你看到《诗经》里面描写的情感都这么样的真挚,也会引发我回想年轻的时候的真诚情感。

P37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提到四个字,都跟情感有关。引发真诚的情感,了解自己的志向,同时观察整个社会的风尚。最后还有怨,可以抒发委屈、怨恨。你读《诗经》读到有些人很委屈,再对照一下自己的遭遇,就会觉得,古代这么好的人都委屈,何况我这个平凡人呢。你读完之后心中的怨恨自然消解。

2.3

P39 羞耻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点,在《论语》里面”耻”字经常出现。如果问,活在世界上最怕哪种人呢?应该是最怕不知耻的人。他如果没有羞耻心的话,你根本毫无办法,你只能用法律约束他。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实际上是对人的低级约束。

2.4 上

P42 士心为志,读书人的心意就是他的志向。

P42 “道”代表人类的正路,”仁”代表我个人的正路,这要稍微区分一下。”道”是共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走的。”仁”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仁的一种选择。

P43 通常有人到四十岁的时候反而觉得人生陷入困惑,因为小时候比较单纯,所有的问题老师跟父母都帮你作出答案了。等你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自己成家立业,孩子也慢慢长大了,然后你才发现人生的问题非常复杂,会有许多迷惑。

没有这样的经历也就难有相应的迷惑。

2.4 下

P44 天命是命运之外还了解自己的使命。所有的人都觉得人生下来就有命运,你无可奈何,因此儒家强调你要通过学习、通过自觉找到自己的使命。

P44 把天命当作人性向善,把追求择善固执,最后达到止于至善,当做我们每一个人的天命。

P45 顺天命的时候就代表他不计任何代价,知其不可而为知。

P46 对孔子来说,他的七十岁的境界是自然的,就是应该的,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该做的,他该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这句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很容易啊。我们自我反省就会发现,我们只要自然去做的,大多数都是不应该做的,而我们应该做的事,大部分都做得很不自然,说明我们的修养还差得很远。

2.7

P51 孔子因材施教是非常有技巧的,他对贵族子弟,就不太谈内心的情感。而子游、子夏,都是一般的百姓,年轻的子弟,他回答的时候就希望,对子游说要尊敬父母,对子夏说脸色要保持和悦。

P51 我们学习儒家的思想就会发现,外在的各种表现一定要深植在内心的情感上,也就是以内心的情感作为基础,我外面的表现就自然而然非常理想,真正外在的规范只是一个恰当的形式。如果你内心没有情感的话,恐怕都是勉强,都是委屈,很难持久,也很难做得好。有时候,你帮别人忙,别人还不领情,是为什么?恐怕就因为你说错一句话,或者你脸色不好看,以至于别人认为你很勉强,那何苦呢?所以一定要先想清楚,你要孝顺吗?你要跟朋友讲道义、讲信用吗?想清楚之后就开开心心地做,因为你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做,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呢?既然要做,为什么不想透彻呢?想得透彻由内而发,由真诚产生力量,这是儒家的思想。

2.10

P52 你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看明白他正在做什么事;第二,要看清楚他过去一路走来,所作所为怎么样;最后你还要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

P52 “安”这个字很有意思,现代人通常都比较不安,感觉到浮躁,总觉得自己有一些想法没有实现。你心安吗?你心安的话,表明在做这个事的时候,没有别的念头,觉得人生走到这一步蛮好的,一路走来问心无愧,做我该做的事。

P53 舜在年轻的时候,吃干粮、啃野菜,在田里工作,好像准备这样子过一辈子似的。等他后来受到尧的提拔当了天子,穿上麻葛单衣,手中抚着琴,尧的两个女儿在旁边侍候,又好像他本来就拥有这一切似的。……舜的”安”是安在他自己内心里面,也就是问心无愧,坦坦荡荡。

P53 最难的是”安”这个字。”安”这个字对现代人来说特别有意义。在瑞士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做荣格,他说”我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几十年,来找我看病的人大多数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这句话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很能够描写现代一般人的情况……这就说明快乐需要身心之外的一个特别的因素。不快乐是因为生命的最根本的自我没有得到安顿。身心的健康正常,一般人只要年轻、只要保持运动、有好的营养都可以做到。但内心的自我安顿呢?这是没有把握的事。要看你能不能够经常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处境能够接受吗?我今天有这样的遭遇要怪别人还是要自我反省呢?反省了之后你就知道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

2.11

P55 知识可以是过去的,体验一定是新的。像我们今天念《论语》,就要有自己的心得,自己的心得有时候要配合实践,这样体会才会更深。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体会……

所以你慢慢地用生命的经验去体验书本的真谛。为什么念书有时候需要重复地念,需要”温故”呢?因为你每隔几年去念同一本书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这几年之内有什么成长,有什么长进。

这就是需要不断实践、记录、反省的道理。

P56 我很佩服我的一位老师,他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悲哀是没有教出胜过自己的学生。

2.12

P57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是全方位地学习,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这也就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分三个层次:人才、人格,还有人文。我们先看看人才教育,在社会上只要念完大学,念完专科,他就有一个特定的专长服务于社会,得到一种社会地位。……

而人格的培养,是求之于内。任何人格方面的陶冶都要求你由内在的真诚开始。比如说我做一件事,我要考虑它的效果,考虑利益关系,同时我也考虑是不是由内而发,是不是真诚的,是不是主动愿意这么做。……人格教育需要学校,需要老师,需要示范者的身教跟言教。……

人文教育的简单理解就是有没有某些艺术的爱好和修养,有没有某些个人的宗教信仰……这个社会不缺人才,但是人格方面却有普遍的要求。

P59 有的艺术家说我要为艺术而艺术,听起来很专业。但是为艺术而艺术,对于社会一般人来说,恐怕也是一个压力,因为有些艺术家为了求新求变,他不顾社会一般的生活规范,也不顾各种善良的风俗习惯,他一味创新,结果达到创新的目的,但是对许多人来说,负面的社会影响难以想象。

P59 事实上人生的快乐跟痛苦有时候很难分清楚,有时候我们把这种带有负担,带有压力的快乐,称为甜蜜的负担,人在世上找不到完全的自由,也没有不带任何压力和负担的事情。但你尽力去做了以后,你内心的快乐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善在于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实现,人格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不断地去努力修炼自己,同时对于人我关系要做正确的判断。

2.13

P60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P60 孔子说,古代的人,说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以来不及实践为可耻。……说话很容易,一说出来就收不回去了,如果以后我要经常去修改,去调整的话,那别人听到就会打折扣了,说这个人说话好像不太可靠吧,他下次再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轻易接受。

P61 表达心意,就要看是不是恰到好处,所以在《易经》里面也提到要”修辞立其诚”,说话要修饰,修饰言辞才能建立你的真诚。一个人真诚不代表有话直说,有话直说还要看对象,对象如果不能理解,你直说的话就没有效果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在出于内心真诚的前提下,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要用心,要不然的话,你对不一样的人都讲同一句,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到最后恐怕产生很多误会。

2.14

P62 一般来说,小人就是小孩子。但是这个小孩子身体年龄慢慢在成长,而他并没有脱离小孩子的心态,任何事情都替自己着想,只注意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他从来没有立志,要去改善自己,成为一个像君子一样的人,那就是小人。小人不是坏人,他只是一般人,他有时候是缺乏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他不懂得为什么要立志,不懂得人生的道理所在,所以是小人。而君子就是指有志向,他要往上提升自己,成为君子。

P63 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人我互动,超越自我。

P64 在念《论语》的时候,很多地方看到”君子”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理解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立志成为君子,走向君子的过程。

2.15

P66 一般讲到人的求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获得信息资讯;第二个获得专业的知识;第三个得到人生的智慧。……一般资讯,你只要打开电脑,都能得到,但不太可靠。……知识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细分往往合作不多。……智慧一定牵涉到两个词,一个叫做完整,一个叫做根本。

2.17

P72 子路对自己很有自信,认为自己不需要特别去学习。这时候,孔子就顺着子路的话说,你如果把这个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面再插上羽毛,那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这一讲子路立刻懂了,知道说我这个天生的人才如果稍微加以琢磨一下,可以有更大的用处,表现更好的优势,所以他立刻拜师。

2.18

P75 你跟别人说话就要说自己有信心的话,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

P76 说话不要被人责怪,很多时候我们话还没说出来,就知道这话说出来会得罪人,但有时候因为修养比较差,或者因为心直口快了,或者希望别人不要见怪了,直接说出来,果然得罪人,其实这种有话想说而不说,是一种修养,我们一再提到”祸从口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说话的时候不要逞一时之快,而要能够稍微转个弯想一想,但是也不要想太多,想太多之后变成什么话都不敢说了,给人讳莫如深,高深莫测的印象。

2.21

P79 儒家思想是非常入世的。而这种入世绝不是说追求社会上的各种成就,这样就把儒家看得太浅了,真正儒家的思想是关心每一个人。我们将来会谈到孔子的志向,他要让老年人、青少年都得到安顿,而做朋友的能够互相信赖,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上轨道的,让这样的思想在人间慢慢实现,这是儒家的一种愿望。

八佾第三

3.3、3.4

P83 人而不仁的”仁”是指真诚的心意。

礼乐是周公创制的社会生活规范,不过,这种规范是外在的,情感才是内涵。如果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和内容,恐怕只是做样子而已。”仁”强调的是真诚的心意,只有真诚,才能由内心生发出力量,对自己严格要求。

我们讲到儒家的时候,一再强调真诚的重要性,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惟一可能不真诚的。人会去计较利害关系。人一旦开始计较,就不真诚了。

P84 孔子最担心的就是礼坏乐崩。而礼坏乐崩的前兆恐怕就是人因缺乏真诚,以致礼乐成为纯粹的形式而已。一个社会,如果所有人都行礼如仪,却没有任何真情实感,好像在做游戏,这不就是礼乐崩坏了吗?儒家特别强调真诚的原因就在这里。

3.7

P85 君子追求的是自我提升,而不是跟别人比赛。

3.8

P88 人性向善,本身就非常美。礼是形式,让人内心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来,所以,白色的礼就是让内心多姿多彩的情感有适当的表现。

P89 作为老师,孔子确实值得我们效仿和尊敬,他勇于承认学生给他的启发,也愿意把学生放到与自己一样的水平来推崇。

3.20

P95 像《卷耳》这样的诗,或是怀念在前线打仗的亲人,或是感叹遇到的灾荒,读起来就让人觉得很悲伤,但并不感到伤痛。可见,《诗经》描述的就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但适可而止。

P95 儒家很讲究和。其内容可以从四方面来说:第一个是个人内在的和谐。《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内心有各种情感变化,喜怒哀乐恰到好处地发出来就是和,内在的和谐。

第二是人我的和谐。

第三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第四就是……人与祖先的关系。

P96 《论语》中有多处提到《诗经》。孔就曾明确告诉自己的儿子,不学诗,就没有办法跟别人讲话啊!讲话时,要文雅、婉转,最好能够引述《诗经》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心意;直接讲,可能会让双方都觉得没有回旋的余地,……

3.24

P100 铎分两种:一种是金铎,打仗的时候使用,就是所谓的金口铜舌。金就是铜。金铎是铜铃,铜舌,声音很尖锐,一敲就知道是敌兵来了,要打仗了,就像空袭警报一样;另一种是金口木舌的木铎,铜铃,木舌,敲起来咚咚响,声音比较柔和,不会让人那么紧张。在古代,木铎是用来宣传政令、教化的。

里仁第四

4.2

P106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两个选择,你或者走上正途,或者不走上正途,没有中间的情况。后来孟子引述过孔子的话,他说,”道仁,仁与不仁而已。”

P108 儒家不光教你做好人,做好事,同时也要说明做好人,做好事对你自己是最有利的,这一点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因为它可以使你向善的人性不断得到实现的机会,感觉到生命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圆满。当然,最高的境界还是要到安仁的阶段,可以完全不在乎任何一切,只为了我该做,我就做。

4.3

P108 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一般人都是喜欢朋友,讨厌敌人。朋友好坏先不管,只要是我的朋友我就喜欢,敌人好坏我也不管,只要是我的敌人我就讨厌。

P109 在《论语》里面出现过三种”立志”。第一种是志于学。第二种就在这里,志于仁,立志于行仁。第三种是志于道,立志于求道。

P109 “仁”是什么意思呢?”仁”在《论语》里面出现了一百多次,学生每一次问”仁”,孔子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也很难说明它的具体意思。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仁”就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正路。

P109 《易经》里面有乾卦,就是第一卦,乾卦有文言传,里面提到一句话,原文叫做”闲邪存其诚”。意思是说,要防范邪恶以保存内心的真诚。这话说得多好,人只要真诚,就会跟邪恶势不两立,由此可知人性向善。立志行仁,真诚由内而发,走上人生的正路,跟邪恶势不两立,绝不做坏事。只有这种行仁的人,才能够做到喜欢好人、讨厌坏人。

P110 我研究了几十年儒家学说,最大的心得就在这里,”仁”就是由真诚引发力量,力量代表”向”,力量由内而发,自我要求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称为善。虽然这个向善的过程还需要教育来引导,但是你内心里面引发力量才是关键。没有内在的力量的话,你永远都是被动的。

P110 只问是非,只问善恶,这样的人行仁才能真正达到一个标准,叫做无私,没有私心。

4.5

P110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逃避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人生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脱离人生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P111 为什么不依正当的途径,给他富贵他不要,给他贫贱他却要了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儒家认为,当你贫贱的时候,外面没有任何依靠,你反而比较容易收敛自己,回归内心去思考清楚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富贵跟贫贱,凡是有见解的哲学家与宗教家对此都有他特殊的看法。

P111 富贵你可以不要,贫贱你能避得开吗?所以当我在贫贱中的时候,我反而可以修炼自己。孔子评价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6

P113 孔子教学生一向是两种策略。第一种是消极的,你不要做坏事。第二种是积极的,你要去做好事,这样称作从消极到积极。

P114 常人往往对于完美的人格不太在乎,然后就只求自己生活的方便。只要做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算了。孔子认为这样不够好,真正要做到好的话,应该往上走,没有第二条路。……一日代表很短的时间,一个人在任何一段时间里面,他只要立志培养完美的人格,孔子会说:我没有见过谁力量不够的。这就是儒家给你的信心。

我经常强调在春天的时候要念《论语》,为什么?春天是一个立志的季节。念《论语》就会发现,人生充满希望,孔子认为没有谁力量不够的。

……为什么孔子苦口婆心,一直鼓励我们努力往上走呢?答案还是我常说的,因为人性向善,你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内心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声音,在要求你继续努力。你当然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成就,外在的成就不是你要有就有的,但是内心的成长要求,你只要去做一定有成果。

4.7

P116 孔子说:”观过,斯知仁矣”。看到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应该往哪里走。做老师做父母的,看到孩子有过失,不要担心,从孩子的过失中我们能了解这个孩子应该往哪里发展。最怕的是什么呢?你看不到过失。如果一个孩子的表现让你看不到任何过失,你就很难给他指导。他有时候是刻意让自己的过失不要显出来,那老师和父母反而无从教起。

P116 西方学者怀特海说:教育就是风格的培养。

4.8

P118 在人生的修养过程里面,你能做几件好事那是量的问题,你的心转向正确的方向,转向光明,那是一个质的问题,质的问题显然更重要。

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转向正确的方向,一旦转向正确的方向,你做起该做的事来,就非常的自由,非常的自在,也非常的主动,生命本身是不在乎你做几件好事,而在于你转向善,你走向善了,整个生命都已经转变了,在质方面完全改变了,跟以前判若二人。

4.10

P121 有时学儒家的思想,要把握一个简单的原则,也就是守经达权。”经”指”常”,原则,要守住,要坚持。但是当你应用的时候,就要达权,”权”就是变化,你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否则你光是坚持原则,到最后变成完全不能变通了,反而容易被别人利用。

4.11、4.12

P122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小人关心的是产业;君子关心的是规范,小人关心的是利润。

4.17

P126 孔子说:看见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样努力像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毛病。

“贤”指杰出,它有三种用法。第一,讲德行的话,就是贤良;第二,讲能力的话,就是贤能;第三,讲明智的话,就是贤明。

P127 通常我们只注意到别人的毛病,而忘记去反省自己可能也有这样的毛病,或者另外有别的毛病,而别人不见得会给我们指出来。

P127 宋朝一个学者讲到学习,他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像猫抓老鼠一样,竖起耳朵,全神贯注,要注意看老鼠在哪里,怎么去抓它。我们在修炼的时候也是一样,要把一颗心放在手上,随时提高警觉,看到别人表现好的时候,就要问:他为什么做得到,我做不到?或者说,看到他做得不好,那我就要小心,不要跟他一样,要有高度的警觉。

P127 很多人活着,但不一定在思考。相反的,当你思考的时候,你的存在,就在思考里面得到验证。……因为这个思,正好证明你的生命是一个主体,有它主体的存在价值。

4.23

P131 最后学成的肯定是专心的学生。为什么?他能够约束自己。年轻的时候,欲望太多,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碰,到最后恐怕浪费了时间。

P131 现代人学儒家要注意什么呢?我把它归纳为四点,第一,对自己要约;第二,对别人要恕……;第三,对物质要俭……;第四,对神明要敬,神明包括鬼神、祖先在内。而第一点提到的”约”,就来自于这里,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你能够约束自己的话才能集中力量,针对一个目标去奋斗;同时,你能够约束自己的话,你才能做到第三点,对物质的节俭。所以”约”这个字有太多含义,好像你的生命由此集中起来,有一个重心,有一个核心。这样的人,你会发现他很有力量。

P131 人只能活一次,你这一次要怎么安排,以约失之者,鲜矣。约,能够约束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4.25

P132 儒家讲到”德”的时候,它不是单单要求做好事,而是长期不断地做好事,并且有了心得。有了心得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基本的观念,都向正确的方向慢慢调整了。所以说”德不孤”是因为你长期不断地实践德行的要求,才不会孤单,而不是做一件好事就算了,你需要长期,需要有心得。

4.26

P134 怎么去界定朋友呢?我简单把它分为四种情:第一种是酒肉之交;第二种是利害之交;第三种是道义之交;最高的一种是生死之交。……第三种比较可取,道义之交,道是指人生的正路,义指正义。我们大家理想相近,志同道合,走到一起,变成朋友了,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是人生的乐趣。第四种最难,生死之交。一辈子难觅一个,我们称为知己。

公冶长第五

5.1

P136 在顺利的时候你可以发展,在逆境的时候可以保全生命,这是很难得的优点。

5.3、5.4

P137 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要强调君子不能只做一个人才,不能只是一个专家,你还要设法培养人格方面、人文方面的修养。

5.7

P141 人之道是择善固执,这个固执就是坚持,很可能要你付出很大的代价,学习儒家思想,你不能够碰到危险就放弃了,要在择善固执过程中来验证你是否能够真的了解孔子所说的仁。仁又是止于至善,所以一个人生命的完成,就是止于至善,那更是难上加难的。要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才能够看得出来,才能够做最后的验证。

碰到困难就更不能放弃了。

5.10

P145 孔子说过,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一个人很狂妄,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自己刚强,但他没有学习,不知道什么叫做礼仪、礼节、礼貌,他的刚强就变成狂妄,孔子认为任何一种德行都不要走入另外一个极端。你爱好刚强没错,但是你不学习的话,不知道分寸,光是刚强,最后变成狂妄。

5.11

P146 子贡的这段话对今天也有启示,譬如我在念书的时候,隔壁有人听音乐,声音太大了,很刺耳,我该怎么办?此时,我应该也作反省,自己看书的灯光会不会太亮了,会不会影响别人?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里面充满一种温暖的人道精神,一种互相尊重的情感,非常好,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和学习。

5.13

P146 子路个性比较刚强,属于行动派,他听到什么事情该做就立刻设法去做,但是德行修养却没有那么容易。德行修养需要时间,慢慢磨炼,才能够有成效。子路听到该做的事如果还没做到,就很怕又听到新的道理,这个学生是蛮可爱的。

P147 要改善自己,就六个字,好学、深思、力行。第一个好学,像孔子一样,每天不断地学习、到处向人学习,感觉到生命力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第二个深思,要好好地去思考怎么把所学的内容跟自己生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你所学才有用。第三个要实践,你如果不能实践的话,你学得再多,你想得再深有什么用?它还是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生命。

5.14、5.15

P148 在整部《论语》里面,只有三个人达到好学的要求,第一个是孔子自己,他曾经说过,有十家人住的地方,一定有人跟我一样的忠信,但是没有人像我这么好学。所以好学是孔子对自己的一种期许,也是一种肯定。第二个好学的是我们很熟悉的颜渊,他的好学表现在德行上,不迁怒不贰过。第三个好学的就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代表聪明,很多人都很聪明,但是不见得好学。如果一个人既聪明又好学,这就不一样了,如虎添翼。

5.16、5.17

P149 孔子对晏婴没有让他在齐国发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怨恨,是因为形势不一样,当时孔子才三十几岁。他对晏婴的评论是善于与人交往。他跟别人交往越久,别人越敬重他,这也不容易了。平常我们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交往久了之后就变得很亲热了,很熟悉了,彼此间就忽略”敬重”这两个字了。

5.19、5.20

P154 孔子认为”再,斯可矣”。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件事,你只要考虑两点:第一个该不该做,第二个怎么去做,两次就够了。考虑过多,你一天能做几件事呢?……

关于自己的人生,要考虑三点: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愿意做什么。

5.23

P158 西方讲哲学家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明确的概念。第二,必须有判断的标准。第三个最难,要建构系统。孔子曾经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孔子思想的系统。哲学代表智慧,智慧代表完整而根本,对生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有全盘的认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价值观体系。

5.26

P162 观过,斯知仁矣,看到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应该往哪里去不断地修炼。通过过错,是认识自己的方法之一。

雍也第六

6.3

P167 儒家强调过失跟性格有关。你要不贰过,那就要对自己性格中的缺陷痛加改正。所以不迁怒、不贰过是作为颜渊好学的证据,这表示孔子的教育是把学习跟德行的表现结合在一起。

P168 颜渊根本没有机会实现抱负,但是孟子给他最高的评价,这体现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

6.4、6.5

P169 一个君子应该怎样?应该雪中送炭,叫做周急。当别人有困难,有急难的时候,你可以帮忙,但是不要继富,就是增加别人的财富。君子应该雪中送炭而不应该锦上添花。虽然你们是好同学好朋友,也不应该这样做。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公正无私。如果每一个人都照顾自己的同学朋友,哪里还有什么公理正义呢?国家的财富不就浪费了吗?

基于此,我一直都很反感和反对为亲朋好友、学长老师、集体团队拉选票的行为,即便他/它们确实很优秀,也不能这样做——虽然他/它们的水平在事实上符合入选的要求,但是拉选票的做法违背了公正的原则,也就是”坏了规矩”,因而同样是要予以摒弃的。更何况,拉选票还会剥夺他人尤其是正直善良的人的机会,是应当为君子所不耻的。由此拓展开来,如果在拉选票这样的小事上对个人行为没有约束,当面对重大的权利抉择与利益取舍时,也势必会没有原则地为自己的亲友捞好处,为自己所在的学术、经济、政治小团体谋私利。这也是”体制内”诸多弊病的原因之一。

6.7

P171 孔子说: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步。

这就是由信仰形成的行动与习惯。

6.20

P182 孔子把学习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叫知之。知道和了解道理的重要性。

第二层是好之。喜爱、喜欢这个道理。人为什么喜欢好的道理呢?因为人性向善。孟子曾说可欲之谓善,让你心里觉得很喜欢的就是善。

第三层是乐之。乐在其中,表示我要去实践,否则我光是知道,光是喜欢而没有行为,那没用。……如果我进一步去实践的话,我就可以体会,原来道理有这么深刻的意义。我去做到了之后,感觉到那种快乐是由内而发的快乐。

P183 如果我们学习《论语》中孔子的各种思想,最后不能做到乐在其中并以此完善自己的话,这些知识永远只能是装饰,没什么用。

宋朝学者说过一句话,你在学《论语》之后,跟学《论语》之前没什么变化,说明你没有学过《论语》。你学了《论语》之后一定有所不同,因为你懂得了这个道理,真正懂得的话一定会喜欢。而真正喜欢的话,一定会去实践,实践的时候乐在其中。

6.23

儒家认为最高境界是仁者。而智者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就方法上、就手段上、就技巧上,你去把什么事情做好的能力。而仁者是生命的最高目标的追求。

述而第七

7.1、7.2

P192 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P193 孔子对于平时的所见所闻都是默默存想,不着急地去发表他的意见。

7.3、7.4

P193 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孔夫子尚且如此谦虚、自省,自己更应如是。

P194 “志”这个字很好,士心为志,上面是”士”,底下是”心”。士代表念书人,古代认为念书人才会有志向。而一个人如果不受教育、没念书的话,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取法于上,他对于人生的更高层次没有任何了解,他怎么立志呢?他还能有什么志向呢?你受到好的教育,就知道原来人生的发展是要让人性趋于完美。先要立志,有了生命的目标,再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日起有功、日新又新,最后止于至善。

即便对于当代人,上述道理也同样适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志向并非我们普通人或者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功成名就或者是一般目标的达成,而是成为君子、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因此,不念书,不受到良好的和正确的教育,是无法有这种志向的。同时,上述所说的教育也与当下大学所能甚至是仅能提供的技术性、科学型的教育截然不同,是一种人格教育。令人遗憾的是,当下还没有哪一所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肩负起这个使命。

P194 “不善不能改”。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问题是你能够改吗?孔子说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失不要怕去改正。为什么一般人害怕改正呢?因为改变自己的过失就好像改造自己的性格一样,过失往往跟性格有关。……针对自己的性格把过失去掉,性格的优点就会完全表现出来。

P194 虽然在乱世,又有前面所讲的四种忧虑,还要周游列国,孔子平常能态度安稳、神情舒缓,确实不容易。人生容易有烦恼,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你能把握的还是自己的生活。你不能选择时代,也很难选择要生活的环境,但你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不管天下怎么乱,不管外面情况如何复杂,你要安详地对待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平常没事的时候要能够稳定下来。

7.6

P196 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7.8

P200 孔子教书有教无类。但是有一种人孔子不教,在《孟子》里面说过,叫乡愿。乡愿就是一个乡村里面的好好先生……不分是非黑白,只希望息事宁人,没有正义感

孟子也有一种人是不教的,自暴自弃的人。

7.19

P212 我每天学《论语》,有时候觉得自己心态很年轻,因为《论语》是给人希望的一本书。你念的时候就觉得人生确实应该立志,人生是大有可为的,只要你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找到适合的方法。

乐以忘忧很难做到,但是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作为一个君子,有一辈子的忧愁,因为德行的修养永无止境。无一朝之患,一朝就是一天,没有一天担心的事情。君子只注意整个一生的发展,至于今天有没有吃饱有没有喝足,今天有没有赚到钱,他不会放在心上的,我担心的是我整个生命的发展,而不在乎我一时一地所受的挫折、所受的委屈

7.22

P216 只要我不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我跟别人来往,就有学习的机会。看到比我好的,就要向他学习,也就是见贤思齐。看到比我差的,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庆幸说我没有那个毛病,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变坏。

P216 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眼中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这样子怎么会黏不到呢?孔子听了很感动,立刻回头教育学生,说:各位同学,你如果做任何事,专心致志,那么你的表现就会像神明一样,做到鬼斧神功。

7.36、7.37、7.38

P227 孔子的情商表现在: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一般人温和了就很难严肃。温和但是严肃,别人在你面前就不敢胡作非为,大家对你就会尊敬。……第二个更难了,威而不猛。一般的人,一威就猛……恭而安,恭代表谦恭,安就是能够安适自在。一般人,一旦谦恭就很难自在

P227 孟子说过,”徐行后长者”,慢慢地走,走在长辈后面。这个是尊敬长辈。为什么要在左后方,因为如果长辈摔跤,你的右手可以扶他。这是基本上的一个礼仪。

泰伯第八

8.2

P228 做好事很好,有心做就做吧,但是如果不知礼,不知道分寸,可能会弄巧成拙。比如说,只知道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累得要命。我非常谦恭,无论什么事情都是”有事,弟子服其劳”,到最后自己苦得不得了。所以,还是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比较好。再者,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如果光是”直”而没有礼的约束,就变成刻薄伤人了。

因此,即便是好心向他人提建议,无论多么正确与合理,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与尺度。更不能站在道德与真理的至高点上以”直”伤人。

P229 真正的快乐是一种温和的自我节制。

8.6、8.7

P231 “子”这个字放在名字后面代表此人是老师,是先生;放在名字前面就没什么特别了

P231 我们学《论语》,就是要学习孔子的话,对于其中孔子学生的话,我们要多加思考,孔子的学生并不代表孔子,他们讲的不见得都对。

P232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且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

P232 曾参的这段话讲得非常好。”士”是指读书人。读书所学为何?当然是希望立志,树立高尚的目标与理想,所以你要有恢弘的气度、刚毅的性格,否则就不能坚持下去。因为任重道远啊!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任重”是因为行仁的责任很重;”道远”是要坚持到死为止。把行仁与之相联系,才会明白什么是一贯之道。

8.8

P233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即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所以《诗经》的内容绝对不是谈思想,不是谈哲学,而是文学性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基于真诚的情感。我们读《诗经》时,就会感受到,诗篇中非常真诚地表达出人类共同的情感,在困难中的、在欢乐中的、谈恋爱的、思念的。只有真诚能够引发真诚。人年轻的时候一般都是很有理想的,总觉得自己可以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为人类好好做一番事业。但是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受限制,最后只能安于现状,渐渐忘记曾经有过的,纯洁高尚的理想。可是,一读《诗经》就会发现,又找到了从前那种上进的意志。所以,孔子说,我们要经常阅读《诗经》。

P234 礼比法更积极,礼引导你怎么跟别人相处,鼓励你与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法律是禁止你做什么,约束人的行为。人活在社会上,如果守法而重礼,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P234 音乐是最能够沟通、协调人际情感的。社会发展最终要看音乐教化的程度。人活在世上短短几十年,不管生在什么地方、哪一个国家,都希望好好过日子。好好过日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音乐。所以,古代往往根据一个国家流行的音乐,来判断这个社会到底怎么样。

8.11

P236 骄傲是说以自我为中心,才华越高,越给别人压力,越不肯替别人服务,反而处处跟别人竞争。吝啬就是舍不得,我的东西可不要让别人来分享。其实,一个人有才华,就应该贡献于社会。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聪明才智越高者,应该为越多人服务。这话很有道理。聪明人不要只为自己谋利益,不要把别人当作竞争对手,而要为更多人服务。

P236 人这一生不管怎么样努力,有没有本事,最后终归是结束,所以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我今天有机会做这件事,不代表我比别人优秀,只是我有这样的机会而已。那我就尽量做,把它做好;如果我不做,有别人做,不是说非谁不可。有时候,看起来好像很久没有伟人出现了,但世界照样很平静,说不定反而更加安和乐利呢!一有伟人出现,说不定马上就要出大事了,天下要乱了。

乱世出英雄。

P237 功课、考试、升学是一时的,做人处事、交朋友是一辈子的,你要选哪一个呢?

P237 同一个时代的人应该互相珍惜、互相欣赏。

P237 儒家思想从来都是把个人成就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以个人成绩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发展。这就是儒家的人文主义,一种基本的社会关怀精神。

8.13

P238 笃信好学,以坚定的信心热爱学习。……有很多书,念的时候就念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等用到的时候再来准备就来不及了。所以,学习中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每天学一点新东西,去应对周围的挑战。

P238 “守死善道”强调无论如何都要把人生理想加以实现,为之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牺牲生命有时候就是完成生命。

8.16

P241 什么是性格呢?我一直强调,它包括两方面:一个叫性向,是天生的;一个叫风格,是后天培养的。西方有一位哲学家,叫怀特海,他说,教育就是风格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是领导要求什么,下属尽量配合去做罢了。人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价值观,学会辨别主次之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风格。

宋朝学者非常喜欢讨论人为什么要读书,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变化气质”。

8.17

P242 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是一位历史学家,就是余英时先生。……我在毕业前去请教他博学的秘诀。他告诉我说,秘诀就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问自己:今天过去了,我有没有学到新东西?如果有,就安心睡觉;如果没有,就到书房找一本书来看,一定要确定掌握了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才去睡。

P243 还可以参照另外一段子夏的话。他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一些自己原来不知道的,每个月再设法复习一下,不要忘记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叫做好学。”日知其所亡”,就是每天知道自己所没有的。后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据此将自己的著作定名为《日知录》,就是每天学一点东西并把它记下来。

子罕第九

9.1

P248 柏拉图所谓的善,要从数学谈起。柏拉图认为要懂得善,一定需要有一种抽象能力,数学跟几何,是标准的抽象的学问。

9.4

P249 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成就之后,很容易自我膨胀。当今社会热衷国学,稍微懂一点国学,就会被人称大师,这就是自我膨胀。

P250 我们记得孔子有”三忘”,”忘食、忘忧、忘老”,老子有三去,”去甚、去奢、去泰”,这都是很好的修养的境界。我们有时候学习儒家的时候,可以借鉴道家,他们的思想有很多地方是不谋而合的,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对照孔子跟老子的思想,发现他们对欲望,对固执,对自我膨胀奉行一种减法的哲学,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9.6、9.7

P252 做一个君子需要很多才干吗?其实不见得需要。多才多艺当然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做人要坚持善的原则,让自己日趋完善,这才是重要的。

P253 牢说:老师说过:”我没有机会发挥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孔子说自己,没有机会被任用发挥抱负,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没有机会去做官,他的空闲时间就尽量去学习,包括木工,车工,做弓箭,孔子都很精通。……如果说一直没有机会在社会上发挥抱负,不要抱怨,也不要浪费时间,要积极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进一步去把握机会,等你一旦被任用之后,你平时所学就能派上用场。……我的一位老师说过:Now or never,现在就做,否则永远别做。

9.11

P256 孔子提问,往往先问子路,再问子贡,最后问颜渊,这样的提问是由低往上一层一层提高,很有趣。子路的回答一定很直接,回答层次比较具体,子贡会比较高一点,颜渊回答的境界最高。

9.22

P265 ……修行的时候不能着急,一定要扎根,就好像一棵果树,根基深厚,叶子、花、果实才能够一一展现出来。

9.24

P266 ……法语之言,就像是法律一样,义正词严的话,法是规则、是规范。譬如我现在犯错了,别人教训我,说得是义正词严,我拼命点头称是,我错了我错了,但是要改正错误才可贵。你如果知道错不改,要比不知道错误更麻烦。勇于改过,就跟颜渊一样了,不贰过。

P267 巽与之言,委婉顺耳的话。对于委婉顺耳的话,你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你要去思考他的话里面有什么含义,因为通常能跟你这样讲话的人不是你的长辈就是你的同辈,他们对你讲一些委婉顺耳的话你要琢磨含义,也许别人有一些话不便直说,他讲得比较委婉,希望你自己能想清楚里面的含义。

P267 孔子做了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光是喜欢听到一些好听的话,而过后不去思索别人有什么含义,他不会学到什么心得。如果他是表面接受严肃的指责,而过后不去改过的话,孔子对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教。

9.26

P268 在周朝的时候,大国的诸侯拥有三军,天子有六军,三军都保护不了一个统帅,但一个老百姓,他的志向在自己心中,没有人可以夺走。

这章特别提到”志”,志向,志向是内心的事。在物质上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你不能够去干涉、去影响、去摧毁他内心的志向。人最可贵的就是一旦我决定了要做什么事,我这一生都要为这个目的而奋斗。

9.29

P271 《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P271 孔子说过学则不固,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一个人最怕顽固又鄙陋。

P272 一个人知道羞耻,有羞耻心他就接近勇敢了。为什么?因为有羞耻心之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有数了,我做了不该做的事觉得很可耻,这就是勇敢,以后就不会去做了。

乡党第十

10.1、10.2

P276 儒家强调跟人相处,要考虑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是谁,跟什么人来往,我的角色是什么。第二,对方的期许要沟通,我跟谁来往,对方对我有什么要求。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

10.10

P279 我们学习这些细节不是叫我们一定要学他,但是我们要能体会孔子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事情都专心致志。佛教里面很喜欢讲行、住、坐、卧,心都要放在当下。你不要小看这一种规矩,这样的规矩可以让你做事更加专注,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10.17

P284 西方有位大哲学家,叫做康德。康德一辈子,住在当时普鲁士的东北角,叫做科尼斯堡的地方,他一辈子没有离开家乡。他有个绰号,叫”住在科尼斯堡的中国人”。他认为说,每一个人都是目的,不能把别人当手段来利用,你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时他也强调道德要作为宗教的基础,你信什么教,是你个人的事情,但是在道德的层面,人人都有理性,每一个人的理性都是一样的,都应该去思考去理解,知道道德是我该追求和拥有的。西方人很喜欢强调宗教是道德的基础,而康德不一样,他说应该倒过来,要以道德作为宗教的基础。……这就是所以康德为何被称中国人的原因。

P285 西方学者把孔子列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最早的是释迦牟尼,他创建了佛教。第二位就是孔子,创建了儒家。第三位是苏格拉底,创建了西方哲学的传统。第四位是耶稣,创建了天主教、基督教。

10.22、10.23

P286 孔子的孙子叫做子思。在孟子的记载中,子思那个时候在鲁国,也做了官。一次鲁国国君跟子思说:我是国君,你是大臣,我把你当朋友,后代会不会把我们记下来,说你看这个国君跟大臣做朋友,可以传为美谈。子思怎么说?子思说,不是这样的,他说论地位你是国君我是大臣,我哪里有资格跟你做朋友;论德行,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凭什么跟我做朋友。子思这样讲,真是浩然正气,让人看了之后,精神为之一振。孔子的孙子得到他的真传。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交朋友心态上一定要平等。对孔子来说,精神价值远远超过物质价值。你送我车和马,我拿来就用,说一声谢谢;你送我祭拜祖先的祭肉,我跟你作揖九十度鞠躬拜谢。这里的差别,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先进第十一

11.1

P294 你让我选用人才,我面对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完全没有家世背景的,一种是有家世背景的。那我宁可选没有家世背景,靠自己的努力表现杰出的。因为他必须靠自己,没有任何侥幸。

11.5

P298 相反,你在家里对父母不孝顺,到外面对长官却很有礼貌,又能够敬老尊贤,跟同事处得好,这一定是假的,肯定有问题。因为人的生命是连续的,你不可能做戏做那么久,问题将来发展出来就不得了。所以,修养并不是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的,修养是一贯的,由内而外的。

P29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怎么那么清呢?因为它有源头活水。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真诚的心,从根本做起,在家里面跟父母、兄弟姐妹相处很真诚,到外面去才能够一样真诚,推展出去。所以,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会说”一家仁一国兴”。在《易经》里面有个卦叫家人卦,风火家人。里边是火,代表温暖,一家人有温暖的情感;外面是风,就把温暖的情感吹到整个社会。这就是推广的力量。

11.12

P302 孔子说,你还不了解什么叫做生的道理,也就是还不了解活着是怎么一回事,去探讨死亡做什么呢?因为死亡并非经验,是不能够成为探讨题材的。

11.16

P305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子夏,要做一个像君子一样的儒者,而不要做一个像小人一样的儒者。孔子这样讲,一定是子夏的格局、气度太小,太注意细节,放不开。”小人”就是像小孩子一样只顾自己的需要。君子则是心胸非常开阔,尽量做到无私,这样的一个儒者教导百姓才能有效果。所以”儒”是一个名称,代表他有一点学问,但并不等于就是君子。这就很清楚了,一个人有学问也可能是小人,因为他只顾自己。如果要成为君子儒,还需要有特别的修养。

P306 有些人太过度以后,一旦停下来,反而什么都不想做了。很多年轻人都很有理想,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们常提一句话,理想主义的旁边就住着虚无主义。一个人太有理想,一旦受到挫折,热情被浇熄的话,说不定就变成虚无主义了。

11.18、11.19

P310 孔子的学生中各种人都有,绝不是说一开始都是人才,孔子的本事就在这里,可以让一个平凡的学生把他最特殊的优点完全展现出来,然后把他的缺点慢慢修正。

11.20、11.21

P314 的确,一个人受到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确实可以表现出来人模人样的,像是很有文化素质,但他如果不是言行合一的话,就撑不了多久。

一个人做人处事是由于外面的影响,叫做被动;由于内在真诚的力量,叫做主动。我们讲儒家的各种思想,很多人希望说能不能简单一点,就给我一句话说明孔子的原则是什么。孔子的原则就是希望你这一生化被动为主动。

11.22

P315 这是非常典型的因材施教,孔子对两位个性对照鲜明的同学,给出完全相反的建议。

P316 我年轻的时候学哲学,读本科时也一样是崇洋媚外,总觉得西方的比较先进,这种外文别人看不懂,你能看懂,代表你比他厉害,中国古文只有中文系学生比较用心看得懂,但也没什么用。

11.23

P318 这次颜渊比较晚才赶到,老师见到最好的学生恍如隔世,那种感受是很深刻的。

我以前不太了解这种感情,听一位老师说,他离开祖国四十年,再回国的时候遇到以前的大学同学,一见面两个人就抱头痛哭。我也有一个老师辈,他在两岸隔绝了几十年之后,重新回到内地的老家,到他上过的小学去拜访。他走到小学门口的时候,看到那里有一块石头,就哭了。因为他以前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到校门口一定要踩几下那个石头再进去,出来后踩几下再回家,都习惯了。几十年之后,很多事情都变了,那块石头还在。

P319 方东美先生在退休的时候也讲了一段话,他是对着很多学生讲的,我也在场。我们每个人手拿蜡烛,就好像薪尽火传。他说,你们都是我心智上的后裔,我的后代不是我生的孩子,而是我教的学生。

颜渊第十二

12.1

P332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能够自己做主,做自己的主人,去实践规范。这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人小时候都是被动的。父母要我做这个,老师要我做那个,我照着做;父母、老师不在身边,没人看到,我就不一定做了。为什么?因为我是被动的。人进行修养的目的就是,即使没人管我,我自己都要主动去做——真诚产生由内而发的力量,促使人去做该做的事。这就是儒家的关健。

“克”是能够的意思,而不是克服的意思。例如,”克明峻德”。

P333 孔子教学,一向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受礼仪约束是被动的,一定要转为主动才叫仁。所以,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承礼启仁。

从被动到主动,由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漫长的训练与修炼过程。

12.2

P334当老师教导你的时候,学生就应该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样的话。这是礼貌得体的表达方式。

12.1章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章仲弓亦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的说出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有着真实情感的。否则,就沦为了迂腐与空洞的形式。

P334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P335 我们都知道,从事公务,负责政治,要做到没有人抱怨,那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你对这边好,那边就会抱怨。颁布一项政策,一定是对某一个区域的人有利,譬如,现在发展经济,优先发展沿海地区,这一来,内陆地区可能就有人觉得,为什么我们被忽视呢?还要等多少年?

这简直是一定的。

12.3、12.4

P336 人不反省的时候,觉得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一旦反省,才发现,其实做错了很多,只是别人不计较而已,如果别人计较的话,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啊。

12.5

P339 “富贵在天”的意思是,富贵有时候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多少人有学问、有才华、有德行、有操守,但不见得有富贵。有些人莫名其妙就当了大官。……这八个字「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点宿命论色彩,但它也反映了基本的观察结论。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无法解释,所以只好归之于命。

12.6

P340 学生只问了”明”,孔子的回答却提到”远”,显然是受《尚书》中”视远惟明”的启发。你要想看得远,就要先看得明白。连身边的事情都不明白,怎么能看得远呢?

要想做到”明”与”远”,就需要终身学习、实践、反省。

P341 我们读《孟子》就会发现,自我反省,事不过三。孟子说,如果有人对我很无礼,非常蛮横,怎么办呢?自我反省。先看自己是不是没做好事,不仁;再看自己是不是对别人没礼貌,无礼。如果你做很多好事,对人也很有礼貌,别人的态度还是这么坏。那就第三次反省,是不是做事没有尽心尽力。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尽心尽力了,而对方的态度仍旧不好,孟子说,这是个狂妄的人,狂妄的人跟禽兽没什么差别,何必跟禽兽计较呢?

第二条即所谓的”色难”,见于《论语·为政篇第二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第三条更进一步,即只是做好事、有好的态度仍是不够的,还有一层主观因素贯穿始终,即是否尽心尽力了。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忠”,尽己。《论语》中多次提到”忠”,例如:

《论语·学而篇第一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篇第一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里仁篇第四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述而篇第七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P342 庄子说,天下人都称赞我,不会使我更振奋;天下人都批评我,不会使我更沮丧。

这里的”批评”应当理解为天下人对自己的误解甚至是冤枉。如果自己真的有错,受到了天下人的批评,也同样不应该沮丧,应当发奋以改过自新。

12.7

P343 自古以来人总难免一死,但是百姓若不信赖政府,国家就无法存在了。

P343 在儒家眼中,或者说在大哲学家眼中,吃饭从来都不是重要的事,只是必要的事。所谓”必要”,是十个字: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人活在世上,非吃饭不可,但光吃饭还不够。所以《孟子》中才有”嗟来之食”的故事。

在必要的事情得到了满足或达成的情况下,所有的关注点与重心就要落到重要的事情上。迫于艰苦的境况,在必要的事情根本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也同样要将关注点与重心落到重要的事情上,因为反正此时无论做什么对于必要的事情也没有增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人是靠着一种精神在活的。

P344 儒家思想绝不会告诉你一个永恒的客观标准。因为每个人进行判断的时候,都应该像孔子那样,”无可无不可”——我没有要怎么做,也没有不要怎么做,关键要看道义在哪里。对道义的判断,一方面是个人的抉择;另一方面,要看以后的效果。

在这方面,由于中国古人在理性思维方面的欠缺,便推不出康德思想中的先天道德。因此,学者当中西合璧,融汇贯通。

P344 我们不要对儒家有成见,不要觉得儒家一定就是杀身成仁。哪有那么多仁爱让你去成啊!?相比之下,杀身成仁比较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努力行仁,最后止于至善。

12.8

P345 在《易经》里,有一个卦叫革卦,卦相是泽火革,爻辞是”大人虎变”。就是说,一个平凡的人磨炼修为,最后”虎变”成为大人。同样都是人,有些人修养提升到一定境界,给人的感觉像老虎一样,色彩斑斓,很漂亮。而另外一些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仍然是平凡人,不会像老虎一样有绚烂的毛色。更高的境界就是”君子豹变”,君子变得像豹一样,毛色绚烂而且仪容威严。

12.10

P348 西方人认为,要创作吗?那你一方面需要太阳神阿波罗代表的理性,因为太阳代表光明,在光明之中一切都很理性;另一方面,还需要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代表了醉酒之后才有的创意。如果只有创意的内涵,而没有适当的形式,就好像是一条没有堤坝约束的河流,河水一定到处泛滥,太阳一晒,风一吹,水就无影无踪了。河流能够流得远,就因为有堤岸的约束,如果泛滥无所归,再大的水也没用。可见,创意需要形式的配合,两者相辅相成,才创造了古希腊的各种伟大成就。

P348 西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最大的过错就是不肯原谅自己的过错。有些人犯了错之后,终身不能原谅自己,一辈子都在忏悔。其实,只有原谅了自己,才能积极地去做该做的事。以前做错了,那就以后做好事,弥补过去的过错。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12.23、12.24

P363 交朋友也是不可则止。没有人是一定要听谁的话,交朋友是以道义相结合,心甘情愿的。但是,人是会变的,也许碰到荣华富贵他变了,也许碰到艰难险阻他变了,于是朋友就分道扬镳了。所以,朋友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P363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两个畏友,他(们)说话很直率,不会给你留情面。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P363 “以文会友”这话说得真好。交朋友总要有共同点,有事情一起做,有话一块说。不能老谈投资、股票,做生意赚钱的事。”文”就是文学、文艺、文化,就是人一生受教育所学到的素养。

我们常常说人文素养,而孔子教学时喜欢强调人才、人格、人文三种教育。如果仅仅是人才,但人格有问题,对社会可能反而是灾祸。光讲人格的话,这个人就太严肃了,一天到晚想着自己该怎么尽责任。而人文则充分表现在空闲自处时,甚至宗教信仰,也属于人文范畴。在这个时候,你与朋友来往,以文会友,将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子路第十三

13.1、13.2

P365 不要倦怠,就是有恒,就是择善固执的”固执”。人在做事的时候,一开始常常很开心、很新奇,但是能坚持多久呢?老子有一句话,说一般老百姓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所以你要慎终如始,就好像跑马拉松,越是到最后关头越要小心。有一句俗话,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你要走一百里路,走到九十里才算一半,最后那十里也占了一半分量,如果不能坚持到底,付出再多,事情还是没做成。

P366 西方宗教都会强调所有的罪恶往往来自无聊,今天无聊,魔鬼就来了,让你去做这个坏事、去做那个坏事。一个人忙起来的时候,哪里有时间去作坏事呢?

P367 我宁可看到一个人犯了小过失而觉得惭愧好好努力,也不愿意看到一个人从来不犯过失而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就是圣人,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

13.3

P369 其实,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是得到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心思非常单纯,生活非常简单,平平常常过日子,跟别人没有什么误会或者怨恨。

13.4

P371 小人指没有志向的人,他的身体长大了,心思却只想着吃饭、住房子这种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不能忽略,它是必要的,但还不够,你有吃有住之后还要做什么?这才重要。孔子教学生,希望他们立志,千万不要只做个一般的百姓,只顾物质层面的需求,而忘记了自己还有更大的潜能,可以在德行上、在各方面发展。

P371 就拿今天来说,你不管学理、工、农、医、法、商任何一科,自己站稳之后就要考虑到我这个行业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我在社会上还能多做些怎样的公益事业。这是儒家的理想。如果你只为个人的话,志向太小了。所以,有能力的人就要设法让能力配合德行,你的德行就是尽能力照顾更多人。这也是一种快乐。

13.5

P373 孔子认为读书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不然就是读死书,变成两脚书橱,书念得很多,一遇到现实情况不能够去灵活应用,那是不够的。

P373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读《诗经》没有?他儿子说还没有仔细去念。他说你”不学《诗经》无以言”,你不学《诗经》的话就没什么根据、没什么凭借。说话谁不会?但是有些人说话很文雅,能够恰到好处,适当表达。有些人说话就是直来直去,表达意思而已,非常粗糙。所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诗经》、《尚书》等古人留下的资料融会贯通,而不要只靠自己的经验。

P374 我们现在学一点成语也是一样的意思,很多话你直接讲太直白了,说出来别人会觉得没有回旋的余地。两点之间最短的是直线吗?数学上也许是,人际关系上绝对不是。

P374 柏拉图《对话录》……讨论半天没有结果,但是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讨论过程中让你发现自己的观念是狭隘的,只看一面,而别人跟你唱反调,你有正、有反才能合,才能往上提升。

13.16、13.17

P383 我去欧洲看到一座教堂,旁边注明,这个教堂从开始建造到建造完成历时三百年。什么意思?开始出钱建造的那一批人根本没有见到教堂完成,看到教堂完成的是三百年后的子孙,一棒接一棒把教堂盖起来。那座教堂看起来真是宏伟!你说不行,一定要在我这辈子看到教堂盖成,那不可能成为名胜古迹的。

13.19

P387 儒家所谓的善,一定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P387 儒家思想不是叫你学表面,而是叫你有真诚的心,同时要注意到跟你相关的人对你有什么要求,这个时候再尽量来做,做的时候不要违背社会规范,那就是你做到的孝,或者悌,或者忠,或者信。

13.21

P393 “狷者有所不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谓的受教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能够知道某些事不是我不能做,不是我不想做,不是我不敢做,而是我不屑于做。人受教育越多越不屑于做某些事。为什么?坚持格调。你要我走后门、贪污、拉关系,我不屑于做。这叫做狷者有所不为。孟子说得很清楚,有所不为者才能有所为。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没有选择,什么都统统去做,那等于是到处买彩票指望中奖一样。人生哪有靠运气的?

P393 中庸就是庸中,”中”代表我内心的真诚的力量,向善;”庸”就是选择,选择怎么样去把我向善的力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人活在世界上,没有老师,或者没有其他方面的规范,问题不大,你只要真诚,以平常心做事,做出来的事照样中规中矩。让自己真诚是人类唯一的正路,因为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可能不真诚,可能计较各种利害关系。

《中庸》还接着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所以人生的正路就四个字:择善固执。

13.23、13.26

P394 儒家讲和谐不会到乡愿的地步,只是为了息事宁人,追求表面的和谐而忘记是非善恶的道义。

P395 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告诫自己不要有太强的自我意识,偶尔看到别人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去煞他的威风,不要故意泄他的底。孔子最讨厌到处讲别人缺点的人,看到别人得意,就说他以前怎么差。每一人都有成长的过程,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达到什么程度。

P395 没有私心的话,跟别人来往的时候就非常轻松自在,不会骄傲。小人私心很重,什么都要跟别人比,到最后可能没有什么朋友。

13.24

P397 我们几个人做朋友,代表我们有共识、有向心力。但是你不要忘记,只要你们成为朋友,对于同一个团体里面的其他人就是一个威胁。因为别人看到你们几个那么密切,会觉得被排斥、被孤立了。到后来同学们各自成立朋友圈圈,一个班就分成好几个区块了,这不见得完全不好,因为本来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喜欢这些,我喜欢那些。……但是任何一个团体都要知道,对于团体以外的人,它是一个压力。

P398 有些人专门讲交情,讲交情范围就很窄,到最后就正好是孔子说的,只有行仁者能真的喜欢好人、讨厌坏人。一般人都是喜欢朋友、讨厌敌人。敌人再怎么好我都讨厌,因为他是我的对手;朋友再怎么坏我都喜欢,因为他是我的朋友。这种风气是很普遍的。……我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开会的时候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是朋友。一个人一讲完话别人立刻呼应,说你讲得真好;另外一个人讲完话,别人就起来反对。所以开学术会议有时候很无聊。

13.25

P400 小人让你做事的时候求全责备,有一点点事情没有做好就非常挑剔。小人又很容易讨好,他喜欢酒送他名酒,喜欢香烟送他名烟,他就很高兴;但很难服侍,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永远不会满足。因为小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用人的时候就要你不能犯任何错误。

13.27

P402 刚强代表什么?我有一个目标、我有一个原则,不受任何影响。真正的刚强是不容易做到的。”独立而不惧”,在《易经》里面也特别提到这样的人,”遁世而不闷”,逃避尘世隐居起来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人欣赏我也不担心,这才是真正的刚强。

P403 刚跟毅是人应该修养的两种特质,木跟讷是人保持真诚的本性。配合起来的话,要找到人生的正路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宪问第十四

14.1

P405 他「指子贡」对原宪说,老同学你怎么这样穷困呢?原宪怎么说?原宪说,我这不叫穷困,一个读书人有志向不能实现才是穷困。他倒反过来批评子贡。子贡很惭愧,进退不得。原宪接着说,有学问是用来炫耀的吗?你学了老师这么多理想,有没有实现呢?

14.7

P412 对小孩过度地保护绝对不是好事。西方一位大哲学家叫柏拉图,他一生没有结婚,但是他说过一句话,要伤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从小心想事成。

14.12

P415 孔子思考的时候很自然就把一个人各方面的条件都照顾到了,你要明智、你要无欲、你要勇敢,再接着是才艺,多才多艺你才有路走,做官做事都没问题。这四个条件具备之后,还要”文之以礼乐”。我们一直提到”文”这个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用礼乐来文饰一个人,代表一个人受过教育,说话做事合乎规矩,自己的生活也有音乐来调节。孔子说,这样的人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非常困难,通常一个人能够有前面四种特色之一就成为人才,把它们全部合在一起那真是太难了。这说明人生的修养永远止境。

P415 儒家看一个人着眼于潜能有没有发展,你要发展出来的话,一辈子都不会停的。孔子说到自己的时候,五十、六十、七十,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境界。我们常说,假设孔子活到八十、九十,他肯定还有更高的境界。

14.17

P424 如果你没有把握这一生要成就什么,那为什么要念书,为什么要修养?念书也好,修养也好,假如来不及服务社会就没有生命了,那不是浪费了吗?

人格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什么,而在于如何过这一生。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说,”朝闻道,夕可死矣”,人生最重要的是走上正确的方向,而你做了几件好事,那要看机缘;你成就了什么伟业,那要看机会。很多人没有机会,生不逢时,但他照样可以像孔子说的一样,理解了道,任何进候牺牲都无所谓。我的心思念兹在兹,所想的都是人生的正道,整个人的价值是完全呈现的。

14.23、14.24

P428 我们的教育经常是小时候上紧发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然后发条慢慢松了,上大学之后就跟不上了。为什么?缺乏激发奋斗的意志。人的生命、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除非有特别强的动机,否则人太早全力去拼的话,后边无以为继。所以我比较赞成循序渐进,越来越高。

P429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可以理解为,君子一定要追求生命的最后的依据,小人就一直往下堕落了。

14.25

P431 我们讲《易经》的”易”就是变化,宇宙里面哪里有不变的东西呢?但是不能只有身体的变化,变老了、变胖了,那个变化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变化是你有没有改善过失。

P432 《易经》所说的自强不息……所指的是”日进于德”,每天修养德行,因为只有这个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你如果说我自强不息是指每天慢跑,你能跑到八十岁吗?如果指你每天念书,等你又老花眼、又青光眼,什么都看不到了,还念什么书?但是修养德行是一辈子的事,只要活着就应该继续做的。

P432 孔子和他的老朋友蘧伯玉之间的来往真是标准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大家交往的时候都是问,最近改善了没有,过失少了没有?有这样的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促使你一直改善自己,不能太落后。

14.26、14.27

P434 《易经》的意思是说,当你看到两座山的时候,代表人生一定有障碍,有限制。不要怕限制,没有限制的话你就不会集中力量针对某个目标去努力,没有限制的话就显不出价值。

14.28

P437 为什么儒家思想那么重要,因为你学会之后(不是学会一两句话,而是学会整个观念),让你在心智的运作(每天都要想一些事)、情感的互动(每天都要跟别人互动)、人生的选择等方面都可以知道方向何在。

14.29

P438 聪明人会觉得最难忍受的就是愚笨,因为他自己很聪明,不知道别人的痛苦。

P438 子贡喜欢评论别人,被孔子知道了。孔子也没办法去禁止他,只能提醒说,子贡你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那么空闲。批评别人需要时间,每天上网找资料看看别人有什么缺点,再就是听别人讲谁的闲话就把它记下来,太闲了吧?再怎么无聊也不需要做这种事。

P438 年轻人一般很有理想,眼高于顶,总觉得这些在上位的人好像都不够理想。但是你将来就一定比它们好吗?不一定的。所以年轻人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你有理想很好,但是要记得,在理想主义旁边常常住着虚无主义。这是两个极端。比如说,你很有理想,经过一再的挫折打击,突然觉得人生根本毫无意义,活着没什么意思,再努力也一样不会有结果,这就是虚无主义。这样想的话,做好人没用,做坏人也无所谓,反正最后都要结束嘛。这个语调就非常消极,而这样的人往往是以前最积极的热血青年。

P438 你批评别人当然代表你有一个标准,而且定得很高,你自己做得到吗?儒家的希望是要求自己尽量严格,标准可以高一点,要求别人尽量宽松,别人有别人的苦衷。

14.31

P441 不管做了多少事,不管做得好不好,转头就忘。……人要活在当下。……要练习转头就忘,忘记过去的事,高兴的与不愉快的都忘记。

14.32

P443 修饰威仪就不会固陋。奢则不逊,简则固。孔子讨厌固陋完全不讲礼仪。我们是读书人,周游列国的时候也希望有机会做官,当然要有读书人的身份,有一定的规格,所以我修饰威仪去见任何一国的国君,人家也会比较重视,说这个人不是来讨饭吃的,他有本事,有主张。儒家讲究文质彬彬,不能只有质没有文。

P444 礼仪教化还是要的,这不能少,不能打折扣,不能说我各种设备、装备都没有,也没有任何威仪,就希望别人重用我,那不容易做到。

14.35

P449 所以孔子的理想为什么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都是弱势群体,一个社会有没有文明,就看这些弱势团体能否受到照顾。谁不曾经过幼年时代,谁将来不会变老呢?所以孔子的志向一看就知道很不平凡,他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很少见。

古今中外,这样的思想屈指可数。越是往古代走,阶级、地位的区分越明显,中国如此,西方也一样。请问谁能给人类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人不要去计较富贵或者贫贱,而纯粹从人格的角度上发现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走向完美?从向善到择善到止于至善,孔子有这样的学说和理想,却没有人了解他。

14.36

P451 命简单来说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无可奈何的遭遇;第二种是使命,这个更重要。遭遇不是我可以决定的,时代、社会等问题不是我决定的,叫做命运,无可奈何;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使命。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包括两个意思:第一是命运,这一切不是我要发生的;第二个是使命,我知道要往哪里走。命运是盲目的、无奈的、黑暗的;使命是我选择的、主动的、光明的。我为了我的使命而牺牲的话,叫做杀身成仁、死得其所。

14.38

P453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定有理由。这就是整套的人性论,不是要不要选择,而是身为一个人,就没有第二个选择,只有一路往前走。你不能说既然如此我就不要行善了,因为反正天下人都不行善,或者说行善太累了换一个方式吧,先顾自己,那都不是孔子。

P454 选择行仁要付出代价的,你不能够刻意去追求富贵、功名,不能够刻意去追求人间的各种成就。那有没有中间的路呢?既不是行仁也不是不行仁,在中间平平凡凡过一生。很抱歉,没有,不进则退,不上则下,你考虑吧。

P454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生在这个时代,遇到这些人是同学、同事,真倒霉。如果我换了一个环境,跟更好的人做同学、做同事,说不定我就表现更好了。不要抱怨,就因为你有这些你以为不好的同学、同事,你才经历了磨炼、锻炼。你要感谢他们给你修养的机会。想想看,如果你身边都是好人,你需要修养什么?你可以说我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你要靠别人给你撑起来,那太没有自我价值了。

14.39

P456 对一般人来说,要以儒家为主,年轻的时候学会儒家,中年之后学道家。这两个掌握住之后,年纪更大一点学《易经》,就够用了。

14.42

P458 “敬”就是认真负责地面对所有的一切。所以一个人修养自己到最后要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认真地去做,绝不要以为什么事情是小事。我们做事的时候会分辨这个很重要、那个不重要,但是任何事情只要是我要做的,别人以为再小的事我都以为是重要的,因为花的是我的时间,我的时间就是我的生命。我就是花一小时做这件事,也要把它看做是大事,因为这一小时除了这件事之外我不能做其他事。所以每一件事都跟我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事是小事。

P459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说,很多灵感是在经过饭店旋转门的时候出现的。……一个人要有虔敬的态度,认真谨慎面对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不能有任何松懈。这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以儒家到后来,特别强调”慎独”两个字,当你独处的时候要特别谨慎。

曾参在《大学》里面说得很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好像旁边有五个人,十只眼睛看着我,十根手指指着我,那我当然很谨慎了。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养成一种好的生活习惯,这样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自然表现得非常好,不用装。

14.44

P463 有些年轻人基础不够扎实,稍微站稳就觉得我有机会了,我现在跟前辈在一起,就要赶快跟这些人并驾齐驱,那就麻烦了。其实年轻人只有一个责任,就是下工夫,不要着急,等你上场的时候就怕你学问不够。

P463 聪明早反而不见得是好事,有人就不愿意下工夫了。

P463 我们从小受教育,跟老师、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一定走在长辈的左后方半步。因为一般人都是用右手,在长辈的左后方,万一长辈摔跤,我右手可以扶他。

这是儒家的规矩。这种规矩有外在的规范,但是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态度。我自己教学生的时候,看到有的年轻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开始教书了,就以为天下都是他的了,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你说这样的学生能走得很远吗?到现在,我遇到以前教我的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一定是恭恭敬敬,虽然我知道就专门学问来说,我已经教哲学那么多年了,中学老师教我《论语》,有好几个地方都讲得不太正确,我现在可以加以修正,但是只要见到这个老师同样毕恭毕敬。人怎么能说有了成就,就觉得老师比不上我了呢?别人在你小时候教育你,这要终身感激。没有这些老师教你,你会有今天的发展吗?

卫灵公第十五

15.2

P467 孔子是丧家狗吗?不要忘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归人,每个人都是过客。即便你买了两栋房子,你还是过客,还是要离开的。如果讲丧家狗的话,哪个人不是丧家狗?谁在这个世界上有家?能待多久?相反,尽管孔子风尘仆仆周游列国,但他的心很安,他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是丧家狗,恐怕不合适。

如果单从某个角度看到一个人好像在他的时代不得志,颠沛流离,惶惶不可终日,就说这个人没什么出息,没什么发展的话,怕是无法看清历史。苏格拉底活了七十岁,被人诬告,被判死刑,喝毒酒死了。他算什么?耶稣只活了三十三岁就被人冤枉,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又算什么?但是,有谁能否认他们的成就?释迦牟尼本来是王子,而后出家,当乞丐,托钵为生,创建了佛教。你能说他是乞丐吗?有谁比他更富足?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哪一个不是很可怜?但他们真的可怜吗?你还是先可怜自己吧。

15.3

P469 一贯,首先是思想的一贯,第二是知行的一贯,第三是天人一贯,第四是生死一贯。这四个一贯统一于仁的概念下。

“一贯”为”一以贯之”的”一贯”。

15.8

P475 你要喜欢一个人,就设法去选择他最擅长、最杰出的地方来欣赏、来学习,不一定要跟他本人有什么接触。孟子说,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学习、来交朋友,那就上友古人,往上跟古人做朋友。

15.9

P477 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叫儒家。儒家至少有以下几个共同主张:

第一,肯定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

第二,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人生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仁与不仁而已,你选择一条,当然是仁了。也就是说,有可能性还不够,还要有意愿。

第三,当一个人成为君子,一定会影响或者帮助别人也成为君子。因为当你行仁的时候,不能脱离跟某些人的相互关系。

15.10

P479 在读书人中,要找仁者为友。仁者就是行仁者,而不是已经完成仁了。……读书人的目标就是要行仁,与仁者做朋友,目标一致,这不是为仁最好的方法吗?

15.15

P482 儒家讲修养的时候,明确指出,没有经过儒家教育与修养的一般人,就是有怨而无耻,老是抱怨但很少有羞耻心。

P483 对于如何远离怨恨,或者减少怨恨,孔子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像伯夷、叔齐那样,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不记得别人过去犯的错误,别人对他们的抱怨就减少了。……

第二,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跟别人相处,总计较利害的话,很容易引起各种怨恨。……

第三,孔子告诉樊迟,批评自己的过错,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就能减少别人的积怨。

15.21、15.22、15.23

P490 我从小上学的座右铭就是:强行者有志。所以,放假的时候我比别人多念一个星期,每天比别人多念十分钟。不要小看这十分钟,十年二十年下来就是这十分钟造成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我要求自己。

15.27

P496 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你有大计划时,如果在细节小事上不能忍耐,那就麻烦了。……必须要忍耐,尽量收敛自己的心性,集中时间、力气,针对最重要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15.30

P500 好学一定要跟德行配合,光好学却没有改变自己,有什么用呢?只是卖弄学问罢了。好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善自己的行为。

15.35

P505 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不追求人生正途的话,与生物相比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你的漂亮比不过一朵花,你的生活悠哉比不过一只鸟。

15.36

P507 做好事就应该第一时间做,一有念头立刻做,拖延的话,不但中间的挣扎很痛苦,而且还会被别人鄙视。所以,我把”当仁,不让于师”,改为当仁不让于任何人。

15.39、15.40

P510 大家理想不一样,何必互相商议,不用浪费时间。道并行而不相悖,最后会殊途同归,因为大家都是人。

15.42

P511 所有的道德不就在日常生活里面实践吗?道德需要轰轰烈烈、敲锣打鼓说,我要孝顺了,请大家注意吗?不需要,日常生活的细节就是一切。

季氏第十六

16.4

P517 巧言善辩的人说出来的话很好听,好像很有学问,但并不是真的有学问,而是自己瞎猜的、乱编的,颠倒黑白是非,把事情说得很像一回事,其实未必如此。

“友善柔”很好相处;跟”友直”的在一起会有压力。但是,如果没有压力,你会进步吗?我们常常说的四个字”良师益友”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把”良师”与”益友”放在一起呢?良师没有问题,老师当然是前辈,在许多方面可以给我指导。那益友呢?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事实上,老师不在身边的机会居多,我们与朋友相处的机会显然要比跟老师相处的机会多多了。如果这个朋友正直、真诚的话,会对你帮助很大。相反的,刻意讨好的、说话动听的,不但不能帮助你进步,反而使你安于现状。显然,”友直”之人才是我们生命的助力。

16.5

P518 第三种有害的快乐是饮食欢聚,就是吃喝,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隔几天,原班人马聚会一次。

P519 第二种快乐不容易做到,叫”乐道人之善”,乐于诉说别人的优点。通常,我们会喋喋不休地谈论别人的缺点。现在你要记得,要开始说别人的优点了,并且要以此为乐,津津乐道。当然,大家也不需要津津乐道自己的缺点。你老说自己的缺点,而且说得很开心,别人看到会觉得不正常,无法与你相处。

P520 结交杰出的朋友,代表你自己也是努力向上的,朋友们看得起你,认为你还有机会提升,所以愿意与你交往。天下没有便宜事,你交往了很多杰出的朋友,但自己偏偏不杰出,那别人不是被你拖累吗?不过,朋友们并驾齐驱,不见得都是一个标准,有些人有德行,有些人有才华,有些人有智慧,有些人有能力,总之,各有所长,互有启发。

16.6

P521 儒家一向强调,言语要表达心声,即”言为心声”。但是,说话时,还是要看对方能不能听懂或能不能接受,否则,即便说的都是真话,都是真理、事实,别人听不懂也白费。……很多时候,说话需要判断——是说话的时机吗?该说什么话?

真诚是基础,要说真话。但是怎么说,是艺术。……有些人说话的时候,听者并没什么压力,但是却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另一些人说话,会给听者带来很大的压力,越听越烦,我就这样子,我就不改,看你怎么办!所以,说话别人愿意听,能听懂,之后还愿意接受、实践,那就是最高明的艺术了。

P522 说话得体,反映出人的细心,也反映出耐心。

16.7

P524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生命快结束的时候,引用了《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见,人这一生都要谨慎行事,自我修养。因为”不上则下,不进则退”,不真诚,不往上走的话,血气带来的问题就拖着你往堕落。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这才是孔子所面对的真实的生命,这才是普遍的人性。

16.8

P525 第一,小人不知道什么是天命,更不知道怎么敬畏。他活在世界上,只是追求利益,有好处就做,根本没有原则,更没有什么好担心害怕的,只要不被逮到就好了。

第二,小人对于政治领袖是”狎大人”。”狎”是亲昵、亲热的意思。就是说,小人设法拉关系,走后门,跟政治人物搞得很亲热,这样他才能得到各种方便的机会。

第三,小人对圣人的言论是侮辱的态度,说圣人算什么,有什么了不起,还不一样是人?

一个人有所敬畏的话,就会有效法的楷模。……如果我谁都不敬畏,会去效法谁呢?那就只能顺着生物本能,所谓的动物性去发展了。有所敬畏,才会有所约束。

16.9

P528 人在忍耐的时候,内心就慢慢酝酿出更大的空间。人如果不能忍耐,内心就没有空间,任何事情都是立刻来、立刻去,情绪反应很直接,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样的人很难发展。相反,在忍耐的过程中,心里慢慢想办法转移注意力,想象更美好的未来,内心的容量就会越来越大。

16.10

P529 对君子而言,”思”是高度的警觉。

P529 很多事,可做可不做,既然做了,为什么不好好做呢?如果我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做事要么不做,要做一定好好做,因为花的是我的时间,我的生命。所以,我从来不应付别人,任何事一旦答应,就把它做好。如果觉得实在勉强,下次答应前一定多想想,否则就变成轻诺寡信了。

“疑思问”,有疑惑的时候,应该找专家请教。如果有疑惑,但不请教别人的话,疑惑一直存在,那不是办法。

阳货第十七

17.4

P540 孔子看到子游把学到的那一套应用到县里,教化小小县城里的官员和百姓,不禁笑了。整部《论语》里面,孔子这个地方笑得最可爱,叫做”莞尔而笑”。

之所以”莞尔”,应该是这里所述的事情最能够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人人在教育的面前是平等的,不会像现在这样有重点与普通,贵族与平民学校之别。同时,也可看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除了经济、产业之外,在人性的方面又有何不同呢?只要全人教育的教化作用波及到了,那么人性皆类同。所以,《论语·子罕篇第九 9.14》中才说,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7.5、17.7

P544 “坚白”出自《论语》,意思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我真正洁白,天下怎么乱也不能把我染黑;我真正坚硬,外面再怎么样我也磨不薄。这是孔子对自我的肯定。

17.8

P548 如果你爱好明智,但是不好学,就会有游谈无根的后遗症。好学是有系统地去了解、研究,而不是这边看一点,那边看一点。

所以,对于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刻苦不够,练习不够,既不成系统也没有连贯性,那么最终必然是落得个游谈无根。

P548 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幼稚,听别人说什么,都以为是真的。别人跟你说仰慕已久,就以为自己名气很大。仔细想想,我有什么名让你去慕呢?募款还差不多。人家只不过跟你说客套话罢了。

P548 我们一直强调,学习儒家,除了真诚之外,还要掌握适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你没有适当的方法,再怎么样的好心恐怕都会被扭曲,最后你还会觉得很冤枉。我那么爱好仁德,爱好诚实,爱好直率,最后的结果却是负面的,那多可惜。

17.9

P549 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本章言语精炼,但意思表述却完整而有内在的逻辑。由此可以看出,《论语》中这些看似简单、朴实的话,都不是随随便便地讲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精僻总结。

P549 孔子提到《诗经》的时候,多次用到”兴”这个字,其字面意思是振作,引申为引发真诚的情感。《诗经》的内容都是真诚情感的表现,只有真诚才能引发真诚。

我们在社会上待久了,难免变得有些世故。见面很客气,有没有真感情呢?那就不一定了。时间长了,连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都忘记了。怎么办?读《诗经》。一读《诗经》,你就发现,里面对于人在各种遭遇下呈现出的情感的描写非常生动,你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情况下也有类似的感受。

P550 “怨”这个字在《论语》里出现了二十次,是所有描写情感的词汇里含义最丰富、最多的一个。人生难免会有抱怨,通常是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可是,这个世界上有谁觉得自己得到公平的待遇?没有人。每个人都认为,我还不错,但是我本来应该更好的。另一个人则说,我很倒霉,我不应该这么倒霉的。可见,怨是最普遍的情感。

你觉得委屈吗?读了《诗经》才发现,比你委屈的人多的是。在《诗经》中,多少有才华的人受委屈啊。所以,《诗经》中甚至有这样的词”视天梦梦”,看到天的时候,就像在做梦一样,好人倒霉,坏人得意。

P550 我曾经出过一本书叫《成功人生》。编辑选了一句话放在封面上:”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握有一手好牌,而在于把一手坏牌打得可圈可点。”

P551 《诗经》里面提到的草有一百一十三种,树木有七十五种,鸟有三十九种,兽有六十七种,虫有二十九种,鱼有二十种。

P551 在古代,《诗经》的教育效果非常特别,叫”温柔敦厚,《诗》教也”。它使人的情绪、情感得到适当的调节。

17.12、17.13、17.14

P555 孔子有一种人不教,那就是乡愿,因为他不真诚。这样的话,你跟他讲什么都没用,他只在表面上应付你。

一般做坏事的人,至少知道自己做坏事,会感到惭愧;被发现了,可能还会打算好好改过。乡愿麻烦了,他不真诚,不觉得自己有错。他认为,和稀泥,大家好好相处,这样有什么不好?何必分那么清楚呢?有谁完全是白的,有谁完全是黑的?社会都是灰色而已,只是黑白比例多少不一样罢了。这样讲好像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这样一来,人生又是为了什么?

17.16

P557 你自己选择的是矜持,你要这么自重、自爱,但不能因为你自己自重、自爱就愤世疾俗,认为这个世界太混乱了,所有做官的人都怎么样,所有学者都怎么样,一竿子打翻一条船。这说明你心中有忿戾,怀有不平。如果矜持的话,就应该安安分分隐居,不要去参与过多的事情,也不要借机讽刺别人,讲太多莫名其妙的话。

17.19

P560 孔子之后的很多人都由于真诚而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不见得非得懂得什么宗教、哲学才能善度一生。

17.20

P562 孟子后来很推崇孔子的这个做法,叫”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我不屑于教一个人,也就是教他了。

17.21上

P564 外在的伦理规范只是内心真诚情感的表现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内涵,要看内心有没有真诚的情感。

P565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是我年轻的时候读《论语》最受感动的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使我对孔子心悦诚服。孔子说,小孩直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当然,这不是讨价还价说,父母抱我三年,既然如此我就给你守丧三年,那这就有点太计较了吧!孔子只是说明,人之所以要有伦理规范,是因为有心理上的需要,深刻的情感需要通过伦理规范来表达。

17.22

P569 无聊与闲暇不一样。古希腊时代有一个观点,叫做有闲暇才有文化。有钱又有闲,才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举办马拉松、专注哲学思考。但其前提是,有钱有闲之外,还要有文化兴趣,否则有钱有闲后,就会变得很无聊,继而走上另外一个极端,胡作非为。

P569 年轻人要记得孔子的话,不要觉得吃饱喝足没事干是一种幸福,不是的,那反而是对生命的浪费。相反,如果能够用心去学几样小东西,虽然很小,但就像子夏说的,”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17.24

P572 厌恶揭人隐私却以为自己是正直的人。今天这个时代,网络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用具名就可以上网发言,把别人的隐私加以夸大渲染,还以为自己很正直,把别人的秘密说出来。尤其是,当一些人稍微有成就的时候,别人就开始挖掘他们的秘密。……固然,事实真相是应该让大家知道的,不过难道别人没有善行吗?那你为什么专就隐私来加以宣扬呢?这是正直吗?不一定。

17.25

P573 人说话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描述当时的社会现象;二是表达个人特定的主张。孔子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当然是第一种情况,在描述他所见到的社会现象。

P573 没有立志的一般的男生就是小人。

P575 如果面对今天的时代,孔子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人性的要求,无论男女,都是一样的。

微子第十八

18.2

P581 人之所以为人,最可贵的是什么?他有丰富的潜能,可以通过学习、锻炼、成长,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自身纯朴不难,但是很难抵挡社会风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接受过教育的过话,就会坚信,虽然有问题、有困惑,但自己是对的。在这个时代,我也许找不到知音,但是在古代、在将来是可以找到的。……人活在世界上,要设法突破时间的限制。不要觉得,这个时代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算了。人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有自己特别的尊严。

18.5

P583 我们今天称孔子是至圣先师,但千万不要以为孔子当老师,就能把学生统统感化。没那么容易!只有学生自己有心向上,老师才能够发挥作用。孔子强调启发教学,但是启发是有条件的,同学们想懂而懂不了的时候,老师再来启发、开导;同学们想说而说不清楚的,脸都涨红了,老师再来启发,教你怎么说。如果学生自己不求上进,谁也帮不上忙。所以,孔子的教育原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后代把孔子神化了,说他是”万世师表”,这其实只是后人的心愿。

18.6

P585 人跟人就怕不同的观念或者行为来做对照。没有参照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很有信心。一旦比较,才发现别人那样过也蛮开心的,更没什么烦恼。

P586 孔子为什么不隐居?因为隐居之后,跟别人不来往,人性向善的愿望就落空了。看到天下那么乱,百姓流离失所,我又帮不上忙,不是很难过吗?如果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一百分里只能做一分,但是这种努力精神会感动很多学生,会感召一批人,甚至后世百代。

P586 儒家理论比较合乎一般人的需要。我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到了心安,做不到心不安,内心给我最好的指示。换句话说,不能只关心自己,天下哪怕有一个人的生活不安定,就觉得于心不忍,这才是儒家。

虽然儒家并非宗教,但其思想确具有宗教家的精神。

18.8

P590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时间的时、时机的时。简单来说,孟子认为,孔子做事能与时机契合,该清就清,该和就和,该任就任。前三种圣人,能够清高的不能随和,能够随和的不能清高,能够负责任的不考虑清高与随和,都有局限性。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本来就只能选择一条路来走,不可能什么都要。如果你想什么都要,那就要有非常高的智慧作出判断,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恰当的。这太难太难了。所以,孟子讲圣人有四种,对我们来说,反而是很好的参考。如果你喜欢清高,那就学伯夷;如果你喜欢随和,那就学柳下惠;喜欢负责任,就学伊尹。人天生有一种性格特质,努力修炼德行就可以有所成就,就怕你弄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P591 有些时候,判断自己该做什么是很不容易的。什么时候慢慢走,什么时候要赶紧离开,都必须有一个说法。

P591 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不能只看字面,说我和孔子一样,无可无不可。如果你每一次都是投机取巧,那就不是学孔子了。学儒家,就要知道行善是原则,怎么行善是方法,方法一定要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原则得以实现。

子张第十九

19.1、19.2

P595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保持比较平常以及正常的心态,千万不要盲目崇拜古人。古人与我们自己一样,也是人,只不过有些人很杰出。……学习《论语》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性格相近者作为榜样。你豪爽吗?学子路;你口才好吗?学子贡;你巧言善辩吗?学宰予;想做官吗?就拿冉有当反面教材。不过,这只是学习方法,我们的目标还是要学习孔子。

P595 坚持才有力量,宗教往往告诉信众,坚持到底才能得救;其实修养也一样,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就自己的修养。孟子讲到仁时,曾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坚持的重要性。他说,仁就好像挖水井一样,”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挖水井挖到九仞,一仞七尺,九仞就是六丈多了,但还是没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废井。这说明,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有结果。

19.3

P598 子张志气很高,说出来的话很好听,但是不见得做得到,所以,曾经有几个学生批评子张说,我们那个朋友”堂堂乎张也”。”堂堂”两个字,可以解释为说这个人理想很高远,但是别人很难跟他一起走上人生正路。

19.4、19.7

P599 小道讲起来的话,多得不得了,但是跟人生的正路关系不大。

P600 孔子的”道”一定不能脱离人类社会。人能弘道,道是人类的正路。而道家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来源及归宿,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儒家强调仁,是立足于人类的需求;道家讲”道”,则是放眼于万物,坚持不能因为人类而影响或者伤害万物。

19.5、19.6

P600 我现在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有半小时的时间,我一定看书,不然就听音乐。千万不要以一小时为单位,时间稍长,读书会累;但三十分钟不会,而且也确实读到了东西。所以,所谓的秘诀就是,坚持每天学一点儿新东西,就看你有没有恒心。人生的成败往往就在于恒心。

P601 如果没有继续求学的话,就只能靠个人生活经验去得到一点儿教训,稍微调整一下观念与行为,不会有大的改变。

P601 忘记不是坏事,忘记之后你才能筛拣,选择重要的来记,并反复思考,加以理解。

P602 要想了解儒学在后世的发展情况,朱熹的《近思录》是必读之书,它系统阐述了宋朝的理学。后代学者不少人摘取先儒的名言作为书名或斋名。王阳明的《传习录》就源于曾参说的”传不习乎”。可见,学习之后,人就会比较文雅,措辞就不限于今天、昨天的事,而是借用两三千年前古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生命就有了一种悠远的情调。学习的意义就在这里。

19.13

P603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一到礼拜六,一定逛书店。那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消遣活动,因为一进入书店,就觉得人生充满希望,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为青年。

19.19

P606 “哀矜而勿喜”这句话很符合孔子的精神。不要把犯罪当做个别现象,而要从整体来看。如果只是将之作为个别现象,抓一件是一件,整体情况丝毫得不到改变,新的案件层出不穷,让司法人员疲于奔命。为什么不从政治制度上,从社会各方面来做一个完整的反思和改革呢?

这就是儒家的思想。儒家坚信,不能把责任归在个人身人,任何一个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误入歧途,变成盗贼杀人放火,很多人都要负责任的。儒者更会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因为我没有教育好,或者我自己做得不够,以至于没能感化别人。

P607 身为老师,责任是无限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教书是良心事业,没有止境。好老师的标准是没有上限的,而且你教了这一批学生,还有下一批呢!

19.20、19.21

P608 在《易经》里有个卦叫做蒙卦,山水蒙,山下有水成为清泉,但是越往下游越糟糕。这个卦用来形容小孩的启蒙教育。孩子就好像山中刚刚流出来的清泉,本性单纯,这个时候需要启蒙。蒙卦强调,应在启蒙的时候好好教育孩子,为他将来走上正路,打下好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好好进行启蒙教育的话,一路下来,越往下游越麻烦,所有的脏东西都聚在了一起。

P609 我们在社会上做人处事,要爱惜羽毛。如果哪一天你越过了临界点,到了众人皆曰可骂的时候,别人就会编排很多莫名其妙的故事说你这样、那样,这时你就无可奈何了,反正债多不愁,再骂也一样,那就没有希望了。

P609 有过失没关系,过失正好可以反映你的性格,正好可以知道你应在哪一方面去提高、改善自己。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所以,老师教学的时候,最怕学生是完美的。很有可能就是他隐瞒得很好,什么问题都显示不出来,这样老师就无从教起,等到真出问题的时候,就是大问题了。

19.22

P610 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住末节的部分。

P610 有时候,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曾很高,但是”礼失而求诸野”。礼乐教化在本土失传之后,在比较偏僻的地方,甚至外国,还可能找到。

P610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一个叫郯子的人来到鲁国。他很有学问。孔子就向郯子学习,之后说了一句话:”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失官之后,学者就逃到各地去了。在《论语》中也有记载说,天下大乱后,乐师都逃到各地去了,中央反而无法再组建优秀的乐团。不过,这些人才散落各处,文化即向外传播、扩散了。

P611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谈的人性,在《孟子》里面得到发挥;孔子的天道观在《易传》里面得到发挥。

P611 儒家非常重视个人,强调自己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行善,儒家强调的报应就是当下的心安,当下的快乐。

P612 儒家思想启发我们认识到,人活着,永远有向上提升的动力,这就是宗教情操。它推动人要求自己一定要比过去更好,永无止境。宗教的意义在于让人超越各种低层次的欲望,超越人间各种现实利害关系的考量,而儒家思想在这一方面有类似的功效。

19.23

P613 西方有位哲学家提出,人类文化历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什么叫轴心时代呢?就是以它为核心,以它为标准,前后有了质的不同。轴心时代的标志就是,印度出现释迦牟尼、中国出现孔子、希腊出现苏格拉底、犹太教出现许多大先知,耶稣算是最晚的。这些人出现之后,使得人类历史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他们之前,世界上没有人格价值的呈现。在阶级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命是没有独立价值的。但是,这几位智者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修行,或是觉悟,或是解脱,或是成为仁者。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耶稣创立了基督教。在全世界人口中,他们的信徒超过了一半。而苏格拉底在西方可以说是科学、哲学,乃至整个知识界的领军人物。苏格拉底的反诘法至今仍是教育良方。无论你说出什么观点,苏格拉底都会反问,这是什么意思?非要问清楚不可,逼着你去思考,去掌握正确的概念,这样才会有正确的行为。

领军人物也不是能随便叫的。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的出生背景很平凡,但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完全掌握了主动,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伟大的、不平凡的人。他能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自己是否努力。我们今天学习《论语》,就是希望掌握孔子的思想,希望尽可能通过一手材料直接地掌握他的思想精髓,而不是经过他人的转述。

P614 无论我们念多少遍《论语》,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有位前辈学者,真正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他到九十几岁的时候,还说自己每年至少要重读一遍《论语》,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宋朝的一位学者,每天早上起来,一定要读《论语》中的一篇,《论语》总共二十篇,所以他二十天就把《论语》读一遍,一年可以读几十遍呢。《论语》真是百读不厌,每一次看都会比以前懂得更多。随着你生命的发展,《论语》是陪着你成长的。

19.25

P617 在《子张第十九》的最后一章中,有人再次跟子贡说:”孔子怎么比得上你子贡呢?”说实在,一般人听到这种话,都会飘飘然。还好,子贡不简单,面对接二连三的奉承,仍然很冷静。他对孔子怀着深深的敬意,并谨守弟子之礼,所以我对他特别欣赏。

我在2007年8月,第一次到曲阜参拜三孔,印象最深的是孔林,也就是孔子与他后代的墓地。在孔子坟前,摆了一个垫子和两盆花。我就很自然地跪下,默思了三分钟,心里十分感慨,我这一生学习、传播孔子思想,崇拜这个人,今天终于来到他的墓前。我站起来之后,陪我去的一些领导说,这个坟墓是空的。我说,只要是孔子的坟墓,空的也值得我们表示敬意。

P618 他有原则、有方向,还有方法,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

P618 孔子曾经让他「子贡」跟颜渊比较。结果,他说出了那段有名答话:我怎么敢跟颜渊比呢?他闻一知十,我闻一知二。孔子当时就表示嘉许,你是比不上颜渊了,我跟你都比不上颜渊啊。前一句话肯定了颜渊,后一句话是对子贡的鼓励。这就是孔子。

孔子在乎别人比自己强吗?他不在乎。如果你比我杰出,比我聪明,我就称赞你并向你学习。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会在乎别人比他在某一个方面表现更好。看到有学生比他杰出,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尧曰第二十

20.2

P623 礼乐制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把国家当做学校,把政治等同道德。

20.3

P623 我们读书要有始有终,不但要知道《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还要理解这最后一句。

P624 为什么要先知道命呢?命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叫命运,第二个叫使命。……

第二个含义更重要。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命运,但一定要承担自己的使命。使命就是一生要完成的目标。

总结

P627 我们现在重新回顾一下全书开头曾提到过的孔子思想的特色。

第一,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个人都有理性,表现为有学习能力、有选择的要求。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去学习某种道理,选择某种生活。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怀。……全世界都知道孔子的八字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乐观的人生理想。我常常建议朋友们一定要在春天读《论语》,因为春天是一个立志的季节,不管你年纪多大,每年春天都要重新立志。或者,你要反思一下以前立的志向做到了多少?还有什么可以精益求精的?

P628 儒家有三个外在特色:第一,尊重传统;第二,重视教育;第三,关怀社会。传统代表过去;教育代表未来;社会代表现在。可见,儒家思想对于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未来与现在,都紧紧地把握着。……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通常都具备了这三大特色,只要念过儒家经典,就会有所表现。

P628 儒家还有三点内在主张:第一,肯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

第二点更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成为君子,是无需选择的答案。因为你是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不做君子,你的心永远不得安宁。

第三,当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一定会带动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

P629 儒家影响下的中国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罪恶感,却有一种羞耻心。《论语》就常常强调”耻”。羞耻心,是指跟社会标准相比的时候,觉得自己达不到标准,很丢脸,那就要奋起直追。人如果不学习儒家思想,很容易变成有怨而无耻,就是一生都在抱怨,怪这个怪那个,就是忘了自我检讨,毫无羞耻之心,得过且过。掌握了儒家精髓以后,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先自我检讨,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