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爱好的难处
最近,有朋友谈到他老婆不喜欢他在业余时间练琴的问题,说是不误正业。这种看法虽有些不尽人情,但也不是毫无道理。对于个人爱好的培养,我们首先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我们做事如果纯粹是出于爱好,而且这样的爱好只涉及朱光潜所说的没有什么用、不能当饭吃的理性和审美,从而对别人不能产生直接与实在的好处——同时,做任何事又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在个人爱好上的投入愈多,势必对别人的付出愈少——那么做这件事的绝对意义究竟何在?如果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那么在对内与对外之间的度该如何把握?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环境下,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能够让个人的爱好带来收入。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却很难,至少需要长期地积累和付出。对此,除了开明且无私的父母之外,恐怕鲜有人有足够的耐心等到审美的爱好结出物质的硕果的那一天。因此,如果有值得一生付出的爱好,要越早开始越好,最好是从娃娃抓起。而且要以极其严肃认真和职业化的方式来对待这个爱好,将其当作一项毕生的事业去完成。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到而立之年的时候以爱好谋生。当然,在这条艰苦训练与积累的道路上,原本的爱好往往也就无法带来什么乐趣了。可是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而能否拥有年少的立志和后续持久的坚持,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出了家庭教育的优劣。毕竟,能够有如此长远的眼光,协助孩子尽早做出决定(下赌注)并坚定不移的家庭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有着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底蕴的(朗朗便是一例)。
基于以上的考虑,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 利益是人与人之间的通用接口。个人的爱好以及与之相关的勤奋、持之以恒等美好的品质,仅就当下和短期的未来而言,除了能安慰自己并对别人贡献一碗鸡汤外毫无实际价值。
-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实现个人在现实中而非思想上自由的重要因素。即便它不构成必要条件,也终究有很强的助推作用。
- 当爱好走向职业化,便不再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种自然、淳朴的乐趣有关。因此,人的生活与情趣总需要文艺的调剂(麻痹)。
更多阅读:由执鞭之士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