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时间与空间的直观与概念的区别

    • 基于时间与空间的直观

      • 性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 数量:时间与空间在量上是无限的。

      • 包含关系:不是层级的,而是小的时间或空间包含在大的时间或空间之内,大、小时间或空间的性质完全一样。

      • 呈现方式:无限的时间与空间是先天地一下子呈现出来的,后天的时间与空间只是这个先天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 概念

      • 性质:不同的概念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 数量:与量没有关系,比如,“人”的概念不会因为人的多少而有所变化。

      • 包含关系:是层级的,即,低层级的概念包含在高层级概念之下,如生物学中的域(Domain)、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 呈现方式:大的概念是由小的概念堆积起来的。

  • 先验逻辑论的两个部分

    • 先验分析论

      • 内容:涉及真理的逻辑

      • 目的:探讨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 对应人的知性能力

    • 先验辩证论

      • 内容:涉及幻象的逻辑

      • 目的:探讨作为一种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 对应人的狭义理性能力

    • 补充说明

      • 康德将人的认知能力划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中,感性对应于时空直观,知性对应于先验分析论,理性包含知性和狭义的理性,而狭义的理性对应于先验辩证论。

      • 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就是在问人的认识如何可能。

      • 先验逻辑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核心地位。

      • 虽然先验感性论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但是数学归根结底还是要应用于自然科学。所以,要探讨数学必然逃不过先验逻辑论,尤其是其中的先验分析论。

      • 凡是涉及“先验的”,都与认识论有关。

      • 哲学的三大部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

        •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与认识论就被分开了。

        • 康德之前,就有把认识论与逻辑融合的倾向。

        • 康德通过先验逻辑论将逻辑与认识论结合,形成了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前身。

        • 直到黑格尔,哲学的三大部分得到了整合。

  • 感性与知性的对比分析

    • 感性是接受性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而经验的产生需要感性。知性则是自发的、能动的。

    • 感性是偶然的,经感性而接受的内容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因而还不能算作知识,也不能用于思维对象。相对地,知性是必然的和普遍的,可用于思维对象。

    • 感性可用于提供知识的材料,而知性用于提供知识的形式。

    • 感性通过直观实现,因而是直接的。知性通过范畴去认识和把握对象,因而是间接的。

    • 真正的知识应该是感性的直观与知性的思维结合的产物。这是逻辑上的关系,而不是先后的关系,即,感性不必然在知性之前,而是通常二者同时发生。

    • 经验性的与经验的区分

      • 经验性的:完全是后天的,谈不上是知识,而只是一种知觉。

      • 经验的:其中既包含后天的也包含先天的成分,如范畴。

    • 感性直观与知性密不可分:思维无内容(即经验的、直观的材料)则空,直观无概念(如范畴)则盲。

  • 一般逻辑的划分

    • 普遍的逻辑:是先天的

      • 纯粹的普遍逻辑,即,形式逻辑

        •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概念、判断、推理

        • 公式化、形式化

        • 形式逻辑是先天的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因而是消极的。正确的知识必须符合形式逻辑,但是符合形式逻辑的命题也不一定对。

        • 形式逻辑不能对经验做出判断,而只能处理分析的命题。

        • 真正的知识是先天综合命题,或者以先天综合命题为前提。而作为只能处理分析命题的形式逻辑对其无能为力。因此,需要引入康德的先验逻辑。

      • 应用的普遍逻辑

        • 目的是为了暴露幻象与谬误,因而是消极的规范。

        • 例如,辩证法,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包括分析篇与辩谬篇)。

    • 特种的逻辑:根据每门学科的特点而形成的工具论,在该学科内部是普遍的。康德对这种逻辑不以为然。

      • 培根提出的归纳法,新工具论中的三表法

      • 形而上学的特种逻辑:存在论

      • 道德学

  • 先验逻辑与纯粹的普遍逻辑的对比

    • 区别

      • 先验逻辑以人的认识本身和纯粹理性本身作为对象和内容。而形式逻辑可以用于任何对象,包括可以用来做游戏,如下棋。所以先验逻辑不是普遍的逻辑。

      • 先验逻辑,尤其是其中的先验分析论,是关于真理性的逻辑。而形式逻辑是关于正确性的逻辑。

      • 先验逻辑综合了形式逻辑和特种逻辑的长处,可以先天地考察有关对象的知识何以可能。其中,形式逻辑具有正确性与纯粹性,特种逻辑具有能够作用于对象的特点。所以先验逻辑既纯粹又有内容,所以不能用于上帝、鬼神这类子虚乌有的东西上。

      • 先验逻辑将逻辑提升到了认识论和存在论(Ontology)的高度。这里的存在论指的是现象的存在论,而不是自在之物的本体论。

      • 先验逻辑研究如下内容而形式逻辑则不涉及

        • 关于对象的知识从何而来

        • 研究知性和感性、知识和经验的关系

      • 形式逻辑只考虑普遍必然性,而先验逻辑除了普遍必然性,还要考虑真理性。

      • 形式逻辑是一种分析的法规,而不包括归纳、类比。而先验逻辑虽然也包含分析的法规,但是还要研究先天综合判断,从而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

    • 相同点

      • 它们都是逻辑。

      • 它们都是先天形式法则。

      • 它们都是按照分析论(真理的逻辑)和辩证论(幻象的逻辑)加以划分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划分相同。

  • 先验逻辑的任务:确定关于对象纯粹和先天的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即,先天知识何以可能。

  • 先验逻辑论的划分(康德仿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

    • 先验分析论:(获得)真理的逻辑

      • 概念分析(对应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

        • 范畴:人类认识之网上的纽结

        • 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改进

      • 原理分析(对应于形式逻辑中的判断)

        • 原理:人类的认识之网,是人为自然的立法
    • 先验辩证论:(避免)幻象的逻辑(对应于形式逻辑中的推理)

      • 将范畴应用到更高的层次,即,关注被形式逻辑所忽视或者预先假定的讨论的大前提,使先验逻辑具有真理性,从而可以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均是伪命题。

      • 先验辨证论的划分: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

        • 灵魂实体

        • 宇宙整体

        • 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 先验逻辑的意义

    • 以往哲学家局限于形式逻辑,仅将其当作工具

      • 理性派陷入独断主义

        • 莱布尼茨除了将形式逻辑当作工具外,还当作世界的结构。
      • 经验派陷入工具主义

        • 培根将归纳法、演绎法当作工具。
    • 康德的先验逻辑

      • 在哲学史上开拓出新的方向

        • 摆脱了独断主义、工具主义。

        • 进入到了认识论、真理论。

        • 对人类认识活动予以批判与理性的反思。

        • 从形式主义进入到能动的、综合的观念。

        • 基于康德的先验逻辑,费希特、黑格尔发展出辩证逻辑。

      • 局限性

        • 模仿形式逻辑,带有主观的形式主义,而不是采用黑格尔辩证发展的逻辑,所以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