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看了朗朗在巴黎讲授的大师课,颇有一些感受,故记录如下:

  • 音乐演奏中涉及确定和严谨的理性的部分似乎只是乐理知识和对乐曲的基本分析。与演奏所需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术动作一起,它们仅构筑了音乐完美艺术呈现的基础部分。越往更高的层次,感性的、想象的、审美的、领悟的等等这些难以言表、不可捉摸的东西就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直至成为最终区分表演优劣的主导因素。

  • 对于乐曲中包含的流动的乐思和细致入微的情感,若没有经过耐心细致的理性分析和敏锐耳力的仔细分辨,是无法得到很好的把握的。而在此基础之上若没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反复提炼、精炼,是无法步步提高并臻于完美的。

  • 整个大师课上,朗朗讲到了很多演奏技巧和细微细节的处理,而且用的是定性的、模糊的、感悟性的间接描述,而理工科课程上传授的则是定量的、确定的、可操作的直接指令。这一点需引起注意并能够逐渐习惯。

  • 面对朗朗讲授的如此多的内容,学生并没有掏出笔去记录,而是直接实践、领会和掌握。由此可以看出:

◦ 在参加高水平的音乐课之前要有充足的准备。只有在个人对乐曲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和演奏能力的条件下做到了滚瓜烂熟,做到了最好,再去上这样的大师课才会有意义。否则,原本的一节提高课就会演变成纠错课,即,为个人技术上的过失和学习与练习态度上的懒惰而浪费时间。

◦ 与理工科理性和逻辑的推导不同,对于音乐中感性的、想象的、审美的、领悟的等等这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文字上记录得再清楚可能也用处不大。需要的是在灵性的领悟和刻苦的练习之间的不断往复。

  • 乐曲演奏能够做到技术动作熟练、流畅得不出任何错误只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这也只不过是做到了机器能做的而已。若要在此基础上将表演变成一个能够被人欣赏的作品,就需要针对乐曲的理性分析和情绪的理解,再予以恰如其分的艺术处理。

  •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包括情绪、色彩、人性、意识等,除了需要个人的感悟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方面的类比,比如,悸动的心跳、前行的步伐、物理上的张力、诗歌朗诵中的抑扬顿挫、自然界动植物延展、静处和运动的形态与内涵的生命力等等。它们可以帮助演奏者形成对上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的精准、到位、稳定的理解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