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无底洞任务”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工作量大到几乎是无穷或者难以估计的任务,如数学学习与研究这类既重要又紧急的工作。它们堪称消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无底洞。而如何将其与生活中的其他事务平衡与协调起来,就成为一个颇为困扰的问题。毕竟,个人学识的长进与修养的提升是无法仅凭藉在单一或极少数几个领域中的专注就能够达成的。这是因为不同领域在思想方法和“悟道”的层次上都是相通的。例如,通过音乐、体育的训练总结出的有效方法、宝贵经验,甚至仅仅是一些流动的心理感受,就可以触类旁通、移花接木般地从中收获对纯粹理性工作的启发。此外,生活中亦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精心打理,如家庭、亲情、友情的经营与维护。然而,“无底洞任务”的存在势必会在时间、精力、心理上对其他任务产生强大的挤压作用,令人极难作出决策与取舍。
对此,我觉得如果能够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将会有助于上述困境的解决。
1. 要构建并固化属于个人的学识发展框架。这相当于站在完整人生的战略高度,在整体架构和门类上对个人的学习、研究、工作、爱好的范畴予以界定。而“无底洞任务”无疑就是这个框架的基石或核心。这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止于至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于这个坚如磐石的基础上,一个人才会对“无底洞任务”的规划与执行产生信仰般的持久动力。否则,无论外在环境或者他人的观点意见有任何惊涛骇浪或细小波澜般的变动,你的心态和行动都会受到影响和干扰,此即“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颜渊篇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是焚膏继晷、不饮不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搞定“无底洞任务”。所以,还是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念想吧!相反,要将其当作长期的追求。不过,需要留意的是,万万不可把长期的追求抽象地扩展为“毕生”的追求。那样一来,就没有了紧迫感,无法形成自我压力。稍有不慎,就变成了踩着西瓜皮行走,得过且过了。因此,需要制定带有截止日期的中长期计划。关于计划的作用可以参考罗辑思维第236期《计划的用处》。其中提到了计划并不是为了死板和教条地照章办事,而是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可以基于理性思考的判断、评估和决策的机会。同时,计划亦是在团队中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的必要因素。至于现实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更改。
3. 将“无底洞任务”拆解为可以执行的步骤。只有做到对于细节任务的明晰与把控,才不至于在宏观问题上产生迷茫甚至动摇。若你觉得“无底洞任务”令人畏惧,深不可测,那就证明你对于如何开展和实施它们思考得不够多、不够细,以至于拿不出一个成文的任务清单。而一个经过理性思考后得出的任务清单即便不甚合理,也总比什么都没有强。更何况,任务分解的合理性也并不是一个可以先验地予以回答的问题。相反地,只有通过具体的执行逐渐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时时反思、修正,才可以逐渐地逼近真值。可以看出,“敏捷开发”的思想方法也在此得到了应用。在任务分解的过程中需要秉持的心态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宁可慢,不宜快。虽然从最初的分析、思考再到最终的成形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这样的投入能够保障人生航向的正确或者是自以为正确,从而获得强大的自信与自我说服力,因而是极其值得的。
总之,如果你的生活中存在“无底洞任务”,虽然表面上看似可怕,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至少证明了在你的生命中还存在值得长期坚持的元素,它们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和柴米油盐的生活。然而,为了把“无底洞任务”和自己的生活协调好,就需要信仰般地确立属于自己的学识架构,在宏观上为其制定出带有截止日期的中长期计划,在微观上拆解出可以照章办事的任务列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的存在绝不意味着教条与死板,而是意味着理性思考和对不断变化环境的自适应。
更多阅读:《止于至善》
Backlinks: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