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尔纽波特的新书《深度工作》中提到了“有成果的冥想”这种专注学习或工作的方法。读罢觉得颇有感触。该方法指出,可以利用空闲与休息时间,比如跑步、散步等,聚焦于一个专业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有成果的冥想。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关键首先在于,因为一次只需考虑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很小的问题,比如数学定理证明中的一个环节,对某个概念正确无误的理解等等,通过深刻的冥想,就很有可能将其攻克。其次,因为关注的是难点问题而不是“无关大雅”普通问题,就可以形成有效的成果——毕竟,无论在平庸问题上做出多少成果和所谓的创新,因现实世界的难题始终未得到解决,“破坏性”的创新始终未曾露面,其实质效率都为零。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实践该方法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体会予以介绍:

一、随时留心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被带跑,偏离了最初的那个小问题。一旦有所偏离,就要迅速调整,将思路拉回来。

二、避免思维原地打转。这一点极其重要!我自己在数学证明的过程中便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徘徊”或“留恋”于已有的、简单的、阶段性成果上。因为对前路的犹疑、畏惧,以及避免消耗大脑能量的自我保护机制,令自己的思维停滞不前,从而使得本应是“有成果的冥想”变得毫无成果。

三、组织并结构化深度思考。在数学证明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虽然也做到了专注和深度思考,但是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既没有形成可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也没有寻找线索的方法论用以引导自己形成这样的思路。这样一来,所谓的深度工作就成了无用功。根据纽波特的阐述可以明白,若想跳出这一困局,就需要考察待解决问题所依赖的相关变量,如数学命题中的假设、前提、条件、变量等,以之为基础和可供提取的材料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对此,可以借鉴并实践乔治波利亚的书《怎样解题》和《数学的发现》中介绍的方法。

基于上述方法,可以预见一定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即,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乃至最终解决大问题、大难题。由此联想到自己目前能够在班车上、旅途中保持阅读和数学推导的习惯,它们亦都是符合该方法的很好实践。当然,这种“有成果的冥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当很多人都在班车上打盹或者玩游戏时,让自己保持专注和深度思考是需要很强的自制力的,而且保持高度的专注亦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然而,强行者有志,没有苦心与苦功的付出,又怎能有所成就?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诸多因素中,固然有先天智力因素的影响,但是思维模式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后者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自我分析、省察和有意识的训练而不断提升的,甚至最终可以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这样一来,“先天智力或天赋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也便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