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每周总是有几天我都无法按规定的作息时间起床。仔细想了一下,还真不只是“懒惰”这么简单。无法早起的直接原因当然就是不能早睡了。而不能早睡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对白天学习与工作的缓慢进度一直耿耿于怀,到了晚上则总想着再多做一点的缘故。然而,一般晚上十点后我的精神状态就已经变得不好了:普通的阅读和记忆都已显得力不从心,而对于那些需要高度专注和精力投入的事情则更是无能为力。与此同时,我对于自身精神状态的判断、执行能力的估计和相应的应该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决策力也如强弩之末。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我在睡与不睡之间的犹疑和拖延也就很正常了。
由于晚睡,自然就难以早起。若有坚强的意志力倒也罢了,但我却持有保证每天至少7个小时睡眠的观念。只有如此,第二天才会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和工作。虽然这个观念有其合理性——毕竟从客观上来说,对于脑力和智力工作者,要想在工作上卓有成效,足够时长和质量的睡眠也是必要条件——可这也无异于给自己构造了一个心理上的舒适圈。而且这种观念的影响之强,以至于除了出差、旅游这种外界施加的“不可抗力”之外,自己原本所规划的任何任务与习惯的约束在其面前都不再有什么效力。由此看来,早起问题的解决似乎要诉诸于在“跳出舒适圈”和“睡眠时长和质量的保证”两者之间把控平衡了。但很明显,它们根本就是一对儿无法调和的矛盾。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消除本文开始提到的“睡前的耿耿于怀”。如果能够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在睡前将当天的学习与工作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按时作息也就不会是问题。仔细分析一下,产生这个纠结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
执行力问题:如果白天没有在大体上按照日程表执行,便会导致部分计划的任务无法达成。这不光是对个人自信心的“小打击”,还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
工作状态问题:如果没有充分和长时间地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甚至是忘我的状态,并获得相应的产出,到了晚上就不会有充实和稳妥的感觉。
-
时间追踪问题:若果没有认真统计番茄时间或者进行个人行为的时间追踪,从而导致对于自身真正的执行力了解不足,对于当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和已经投入的精力并不清楚。到了晚上,就会误以为自己还可以大干一场。
所以,为了彻底解决“早起”问题——这也算是人生修行的一件大事吧,就必须在白天严格遵守规划,有效提升个人的执行力,保证深度与高效的工作状态和维持时间。同时,要对整个执行过程如实地追踪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为今后计划的制定、时间的把控和按时作息提供量化的数据和决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