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P125 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

P128 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P135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P144 在处世态度上,则以”外化而内不化”为原则。外表上顺其自然,但是”顺人而不失己”,内心从未脱离道,有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P164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五百多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

P173 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只要耳聪目明,能够开放心灵,那么整个宇宙、人类都可以当他的老师。到了最后,这样的人往往是最杰出的,因为他得到了众善之所长,就像所有的河流汇集到江海一样。这就是孔子立志向学的情形。

P229 人都有一种潜能,只要活着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所以,走上人生正路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珍惜时间

P233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什么好名声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好值得尊重了。为什么?因为名声是慢慢培养起来的,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这时候还没有培养起好名声,就说明他不用心,没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奋斗,这是很可惜的。

P246 子贡,你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是没有空闲的。换句话说,你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要管是管不完的,每天多少八卦新闻,多少莫名其妙的事情,你如果去关心这些事情,还剩下多少时间专心读书呢?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视、上网,每天去追逐很多新的讯息,说不定过几天又会发现这些信息是错的、假的,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关心呢?

P249 所以孔子说,你去管别人的闲事,去比较谁好谁坏,去追逐新的信息,还不如安静下来,修养自己,把所有时间用来专心学习。

P266 现在念这本书就不要去想别的书。如果学开车,心中想到游泳;学游泳,又想到打字;学打字,又念念不忘下棋,那么到头来注定什么都学不成。

笔记 - P268 这里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事看上去都是正经的事情,都对自己有益。即便如此,也不能见异思迁,丧失专注。专注本身就是很好的养性和修行。

P327 孟子那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们的毛病就是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喜欢教导别人这样做那样做,但你自己做到了没有呢?不一定。孟子做了一个比喻,说一个人最大的毛病是自己的田不耕,去耕别人的田,耕到最后有收成的是别人,自己的田反而荒芜了,这太可惜了。所以,你如果要教导别人,自己先要修养好。

P364 让好人喜欢我,坏人讨厌我,这是最理想的。

P418 很多人认为人是一张白纸,学了礼之后,等于加上了彩色,说话有礼貌,行事有分寸,文绉绉的。事实不然,按照孔子的理解,人性向善,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而礼是后加上去的,是白色的,学礼是为了使人性原有的美质展现出来。因为任何彩色都需要真诚的情感,礼就是把人真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儒家推崇”礼教”的目的,是让人的内心感受有一个表达的形式,这个形式是社会人群所共同接受的;而不是教人礼乐之后,变成一种包袱,反而束缚了人的自由天性。

P507 箕子不愿当周朝顺民,领了几千人经山东东渡朝鲜半岛,创立了朝鲜历史上的”箕子王朝”,周武王也就干脆送个顺水人情 ——“以朝鲜封之”,现在朝鲜还有箕子的墓和庙。

P525 儒家思想不是一种泛道德主义,不是说你只要做好人就行,做好人不能离开外在的事功,事业、功劳与德行要配合起来。

笔记 - P526 落实于实践中。

P540 “志于道”的”道”恐怕一般人一辈子也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也要有这个志向,没有志向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你的生命只会在原地打转。

P545 “仁”与”道”不同,”道”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路,”仁”不能离开个人,是个人的路

P629 君子修养,主要是化解我执。因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越高,越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局。他所见的一切,都由自己的角度出发,同时可以形成合理的系统,看起来无懈可击;加以辩才无碍,面对别人的质疑,也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P645 真正的儒家从来都是由”反求诸己”来自我修炼,所谓的学习是在”成己”之后再设法”成人”,这也是我们学习儒家的意义所在。

P669 前三位同学的志向都是有条件的,要看别人给不给你机会。你的志向如果是做官,不管内政、外交、军事,别人不给你机会,就实现不了。你每天都在等着别人给你机会,但是等不到怎么办?这一生就放弃了吗?所以在社会上发展的志向是有求于人的,所谓”有所求,必有所待”,而”遭时不遇,有志未伸”的情形比比皆是。但曾点不一样,他的志向是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P677 曾点短短一句话兼顾了天时、地利、人和,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得其乐。这种志向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情调,是就人的生命而论,而不是将人视为一种工具、手段来使用。

P680 人活在世界上,求人不如求己,你不能选择时代,不能选择社会,只有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设法就天时、地利、人和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去做。你不需要别人给你机会,你自己就可以创造机会。这叫作”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看上去似乎是以无志为志,其实却可以因时因地而制宜,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生命的美感,人生亦因此立于不败之地。

P706 你对一个人了解愈多,就愈能谅解宽容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因为这样对别人并不公平。我有时候看到别人犯错,会想如果我是他,说不定比他错得更严重;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行的时候,就想如果别人是我,可能做得比我更好。这样两方面去想,问题就比较少了。

P716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生气谁都会,但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生气,生气到什么程度,这是很难学会的。”

P738 “克”做”能够”讲,”克己”是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笔记 - P739 这与康德的人为自己立法有相似之处。

P817 孔子不去谈论这些事情,因为谈多了,好像心里也跟着受到干扰,人性的负面受到刺激,以为天下都是不正常的人,自己又何必坚持原则呢?江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P852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里仁》)父母亲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了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这句话很让人感动。因为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孔子三岁父亲过世,十七岁母亲过世,他根本没有机会感受到父母年老时子女的心情,但却说出如此贴合子女之心的话,可见他过人的感通能力以及对人生现象的深入观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看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做子女的会越来越担心,这是人之常情。

P857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万章上》)

P860 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舜到了五十岁还在思慕父母,一个人能够如此不忘本,无怪成为圣人。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孝顺是不分年龄的。一个人年纪不论长到多大,也不要忘记小时候跟父母相处的情况。那时我们吃喝拉撒全靠父母照顾,跟父母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啊。我常劝一些年轻的朋友,有空可以把小时候的照片翻一翻,看看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父母是什么样子。小时候的照片大都是跟父母合照的,你看看当时的父母多么年轻健康,现在呢,开始衰老了,也可能生病了。你多看看这些照片,会使自己的生命连贯起来,不会有了今天就忘了昨天。一个人一定要把握生命的整体意义,才能觉悟到一些做人的根本道理。

P866 儒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讲”孝”呢?因为孝顺出于人性,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品德。只要是人,都应该孝顺,也愿意孝顺。

P884 对方期许要沟通。父母对你有什么要求、期待,要跟他们沟通一下,了解他们的需要,再设法回应,尽量做到。

P898 孝顺只满足父母的需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尊敬之心,照顾到父母的尊严。

P1009 如果不肯学习人间事理,光是一意孤行,追求所谓的正义,结果是”行事怪异,刺痛人心”。

P1018 法律是社会的需要,人伦则是天性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需要而伤害天性的要求。

P1022 儒家的思考模式并不是要违背法律,而是要让你知道法律是要建立在人性真诚的情感上面的,如果这种情感受到威胁,整个社会的架构恐怕也难以长期维持。

P1025 事实上,”大义灭亲”绝不是儒家的思想。儒家认为你如果不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希望父母平安快乐的心情,而是直接跳到社会正义上,父母犯错就立刻去举报,让父母受到惩罚,这是违背人的情感的。

P1028 儒家宁可在这个时候说,你要出于内心的情感保护父母亲,但是如果法律判父母亲有罪,也不用抗拒,做错事应该负责任,这才是正确合理的态度。

P1064 因为古时候没有电灯,晚上非睡不可,那白天就应该念书工作。一个人大白天睡觉不是没志气,就是懒惰,

笔记 - P1065 时间紧迫啊!

P1128 一般来说,交朋友分为四个层次,最下一层叫作”酒肉之交”,大家一起吃饭、喝酒、享受;往上叫作”利害之交”,一起做生意、合作,合则两利,离则两害;再往上叫作”道义之交”,”道”代表人生的方向,”义”代表正当性,亦即每一次我所做的正当选择,跟你选的或想的一样,譬如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公、张飞三人就是道义之交;最高一层叫作”生死之交”,一般称作知己。

P1183 一句话叫”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小人经常立志,代表他的志向很短暂,不能坚持下去;而君子只立一个志向,从读书开始不断往上提升,最后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

P1213 你要考虑实际的情况,不能光为了自己守信,或者怕别人说我不守信用,就绝对不能更改,以致出现坏的结果,这样一来就变成教条主义了。

P1226 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这件事是否接近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够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未免失信。

P1234 这种朋友像镜子一样,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就不容易犯错。但是这样的朋友也会带来压力,古代有一种说法叫”畏友”,让人敬畏的朋友。这种朋友一说话,你马上觉得有压力,但是事后必须承认,他说的有道理,说的是对的。有这样的朋友,你应该很感激。

P1240 早年穷困的时候有些理想,后来又富且贵,还能够坚持理想吗?我们年轻时交的朋友往往很单纯,尤其是在学校里认识的同学,但是进入社会以后,十年二十年不见,大家再见面的时候,所谈的内容往往是谁在社会上比较有成就,谁得到了什么荣华富贵。这代表什么?代表这样的朋友无法坚持年轻时的理想,在诚信方面不见得合乎标准。

P1280 便佞”是口才很好,言过其实,不愿认真求知。听起来好像很有学问,事实上只是道听途说,以耳代目,并无真正见识。

笔记 - P1281 用以自我警醒。

P1290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卫灵公》)一大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说一些八卦新闻打发时间,没有一句话是有意义的,又喜欢表现小聪明,这样的人很难有什么希望。

P1295 骄傲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很容易由此否定别人的能力。

P1312 一个人受教育的基本表现是有所不为,对于某些违法乱纪或没有水准的事,不去做;不是不会做、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譬如我常常劝学生,考试作弊这种事情要不屑于做。如果这一点能够坚持,将来进入社会,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恐怕也就不屑于做了。

P1333 一个人交朋友,能够交到可以互相商量的朋友是最难的。很多时候人生重大抉择只能一个人关起门来,自己想。但一个人往往没有办法想得周全,这时候如果有朋友了解你的个性,理解你的志趣,能够旁观者清,给出明智的建议,对你的帮助是很大的。所以,能够”与权”,在孔子看来是交友的最高目标,能够与朋友一起权衡人生的各种选择,做出判断,这样的人自然不易得。

P1395 读书人出来做官,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人群,为了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这是读书人应该有的一种志向,即使知道理想不能实现,也还是要做。

P1415 一个人光有本事,有服务社会的愿望还不够,还需要什么?机会。需要有人赏识你,信任你,给你机会,让你放手去干。可惜这样的机会不多,连孔子都没有得到。

P1429 有人用我就做事,没有人用我就隐居起来。做什么?继续修炼。也许别人不用你,是因为你实力不够,还没有准备好。

P1454 那种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够居住呢?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 ·子罕》)君子到任何地方去住,都可以安贫乐道,因为他看重的在内不在外,真正的快乐、价值、尊严是由内而发的。君子如果到落后的地方去,正好可以从事教育,好好地把他的思想做个介绍,怎么会觉得简陋呢?

P1490 名分则回归到一个名称所对应的本分,代表配合某种身份、角色、地位,要有某种分寸、要求和标准在里面。

笔记 - P1491 每个职位都有其规矩、应当做的事和保持的道德。

P1526 孔子有一种趋势的观念,譬如我们说天下无道或天下有道,无道是天下正在走向无道的乱世,有道是天下正在走向有道的治世,都是一种趋势,不可能黑白二分。

P1528 人也一样,人是自由的,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明明有严刑峻法,还去为恶,可见恶的诱因很大。诱因之一就是教化失败,而这正是领导者的责任。

P1555 儒家特别强调”谨慎”二字,只要是替大家服务的事情,都要戒慎恐惧。孔子曾以禹做例子,说禹吃得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穿得粗糙,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住得简陋,却把全部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因此”禹,吾无间然矣”,他对于禹没有任何批评,因为禹戒慎恐惧,知道事情做好很难,努力在做。

笔记 - P1558 一刻不能松懈!

P1577 乐正子的能力不是很强,德行也不是很高,但他有个好处,喜欢听取别人的建议。一个人如果非常谦虚,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别人就愿意给他建议、帮助,天下人都来跟他讲怎样做更好,他自然而然集大成,把所有好的意见汇集起来加以实践,最后取得很好的效果。

P1580 孟子直接告诉齐宣王说,你当国君,不要随便指导别人该怎么做。为什么?因为古代国君是世袭的,他父亲是国君,他也是国君,但他不见得懂得怎么治国。懂得治国的是一些专业知识分子,这时候你要信任这些专业人士。

P1583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越是重大的任务,越需要专业人士。别人学了一辈子只有这么一个专长,为什么不让他去发挥呢?

P1591 下学而上达

笔记 - P1591 这就是所谓的上层次。

P1595 孔子的志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

P1597 孔子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觉悟人性向善,为了行善而牺牲生命是完成生命的要求,不但不是牺牲,反而是一种成全。而善是什么?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P1603 孔子居留卫国时,某日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经过,说:”磬声里面含有深意啊!”停了一下,又说:”声音硁硁的,太执着了!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放弃算了。 ‘水深的话,穿着衣裳走过去;水浅的话,撩起衣裳走过去。 ‘“孔子说:”有这种坚决弃世之心,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P1639 人说话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描述当时的社会现象,第二种是发表个人的特定主张。

笔记 - P1640 解释很合理。

P1640 古代社会是”男有分,女有归”“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没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很难开发潜能,进而无法在经济上独立;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也很难挺立,心胸和视野会受到很大限制,出现所谓”难养” ——难以相处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孔子的话虽然尖锐,却是古代的实情。

P1657 在今日社会,小人绝不限于一般的小市民,甚至达官显贵也在面对更高的威权时,表现出”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态度 ——亲近了,就恃宠而骄,言行无礼;疏远了,又自觉被弃,却依然自命清高。

P1698 沽酒市脯不食”,孔子很注重饮食卫生,对于市面上买来的酒和肉干是不吃的,

P1733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笔记 - P1734 在现代,不光要不语、不言,还不能看手机。

P1734 这样做不但对健康有益,也可以培养人做好每一件事的专注力。

P1739 药必须对症,不能随便服用,对一个人是良药,也许对另外一个人是毒药,不可不慎。

P1743 经济繁荣之后,我们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饮食享受上,而要设法加强人生的修养。因为真正的快乐在内不在外,你从外面得到的乐趣会随着刺激效应的递减而慢慢减少,到最后求乐反苦;而通过自我修养,由内而发的快乐却是真正持久的。孔子一再强调我们对于食物要重视,是因为人生的时间非常宝贵,应该抓紧时间修养自己,生病虽然难免,但总要设法避免。

P1758 为什么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要去做呢?因为要顺天命。

P1763 木铎是金口木舌,声音钝钝的,代表宣传教化。

P1809 《礼记 ·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笔记 - P1812 理想社会。

P1819 兵荒马乱之下,劫后余生的孔子看到自己最喜爱的学生,心情大好,喜出望外。他说,颜渊啊,我还以为你遇害了呢。颜渊也很幽默,回答说,老师您还活着呢,我怎么敢死?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笔记 - P1821 师生亲密无间如此。

P1852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生命的转向,生命转向”道”,转向光明,发生了”质变”,一切都值得;生命如果没有转向,做再多的好事,也只是”量”,不是”质”,很可能进一步退两步。

第二部 孟子的向善

P1902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宋代以来的学者概括出来的。

P1956 从战国时代的大趋势来看,孟子的观点显然不切实际;从孟子的具体遭遇看来,连他自己也承认并未成功。

笔记 - P1957 成败又怎么可以现世能否被用而论?古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这根植于内心的远大志向。这才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人格。

P1963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笔记 - P1963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P1972 人性是种趋向,说明人生是开放的,永远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且此种要求由内而发,不是由外在给予的。因此,人活在世界上就可以实现自我向善之本性。

P1982 水和钻石不是没有价值,而是与价值无关,它们只是纯粹的事实,任何价值都需要经由人(主体)的选择才能呈现出来。

P1996 一个人要把所有的”好”都做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当你说一个人好时,不能抽象地说他好,必须指出他对谁好,离开他所对的对象,他的善根本是空洞的,是假的东西。

P2002 这也就是在人的社会里会那么辛苦,在人生里充满挑战、考验和不幸的原因。大家不能互相体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对方该有的责任和要求,而忽略了他还有其他角色要扮演,还有各种责任要去满足。于是,就会产生误解与怨恨。

P2004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P2017 我们对于别人的遭遇,会有自发的感受,亦即所谓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视这种感受。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 ·公孙丑上》)

P2032 孟子连说了四个不是人,有人觉得会不会太夸张了,没有这四种心,真的就不是人吗?你听到孟子骂你不是人,你很生气,他会说恭喜你,你又变成人了,因为你生气了,说明你还有羞耻心。这就是儒家的思想,儒家认为人在自然情况下的直接反应,才能表现出内心的真实情况。

P2041 像孟子说的,”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火开始燃烧,水开始畅流,看起来小小的源头,最后竟可以成就伟大的善行,而这一切都出自一点恻隐之心。

笔记 - P2042 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孔子、孟子的位置,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想想,就会愈发觉得他们是拥有伟大思想的哲学家,而且是超越了时代,拥有永恒的价值。

P2071 人性是一种动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于心能不能够觉察。

P2078 因为仁和义的要求是由内而发的。这说明我们在德行方面的表现不是别人叫我做的,不是我做给别人看,而是内在的力量叫我把善做出来的。

P2082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尽心下》)

P2107 因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之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家庭中心主义,而是发现了人性的真相,必须由近及远,逐渐把人性内在的萌芽推广出去,这是人性正常的发展。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就源于此。

P2120 儒家从来没有把光会念书的人当作优秀人才,优秀人才还要有一种德行修养,有一种上进心,只要你有心上进,生命就会向上发展,人性向善的要求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P2122 通过教育,尤其是针对天下英才的教育,我们的理想可以承前启后,逐步提升,眼见文化命脉由一群仁智兼备的青年传继下去,想象国家的未来前途日益光明,这种快乐显然要比自己一个人志得意满更为踏实。

P2132 儒家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有两个主张,第一是人文之美,第二是人格之美。主张人文之美的是孔子,主张人格之美的是孟子,两者不一样。在《论语》里可以发现很多地方表现人文之美。简单来说,人文修养所表现的美,就是人文之美。这种修养不仅仅是读书、求知,也包括诗教和乐教;

P2134 在今天这个时代,则包括了对音乐、绘画、电影、戏剧、小说等各种艺术的爱好和欣赏能力。

P2140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P2149 人文之美的达成需要很多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譬如,一个人如果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大概很难具备诗、乐这些艺术修养。如果他还是要求一种美,只有走上人格之美一途,这正是孟子所走的路线。

P2152 要达成人格之美,是不需要外在条件的,不管有没有受教育,即使是文盲,也可以追求人格之美。

P2155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 ·尽心下》)

P2165 我喜欢善与我行善是两回事。孟子强调你自己真的有这些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

P2179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像小孩子一样,心灵非常纯真。但小孩子心灵纯真,为什么不是大人?因为你可能天真幼稚,而大人是在了解所有事物变化的道理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纯真之心,这才叫大人。

P2187 一个人的修养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和大家一样,但他内心达到的层次,你是无法了解的,因为你没有体验。

笔记 - P2188 因为没有训练,所以就没有体验。

P2219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慎独”,一个人独处时要能耐得住寂寞,面对完整的自己,认清自己的真正意向,人生所有修养的功夫都从”慎独”开始。

P2232 每天认真地去做一点好事,不要求立刻有效果,不要求立刻变成不一样的人,但是只要你长期坚持去做,时时惕勉,不松懈,一定会体会到那股”浩然之气”到底是什么。

笔记 - P2233 凡事都是靠辛苦积累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P2260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多么动人的气魄啊。这种气魄在两军对阵、沙场激战之时,最为明显;但是在坚持理想、拒绝妥协之时,体认才真正深刻。

P2261 然而,我凭什么认为”千万人”是错的,而我所坚持的就是对的呢?所凭的只是”自反而缩”四个字。”缩”是”直”,指正直有理。当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正直有理,行为合乎正义,那么就不必惧怕外力的压迫。即使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也是死得其所。

P2353 曾参自我反省,问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习。一般人自我反省时,却经常在问,谁害我了?谁整我了?谁对不起我了?显然是两种境界。曾参是先问自己有没有错,而不管别人对他做了什么。如果是我自己做错了,就没有人可以帮上我,只有靠自己的反省,才能够改过迁善。这就是儒家”反求诸己”的精神。

P2365”贤”代表杰出,”贤”有三种:第一种非常有能力,叫贤能;第二种非常有德行,叫贤良;第三种非常聪明,叫贤明。

P2377 人活在世界上,时间、力量很有限,如果你什么事都要做,最后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好。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样样稀松。只有懂得取舍,某些事情不去做,才能够集中力量去做你认为该做的事情。

P2401 有些人慷慨激昂,当时气氛很好,会觉得干脆、潇洒,事后恐怕会觉得无以为继,不能言行配合。

P2409 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手脚懒惰,不管父母生活,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顾父母生活,这是二不孝;贪图钱财,偏爱妻小,不顾父母生活,这是三不孝;放纵耳目欲望,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四不孝;喜欢逞勇打斗,使父母陷于危险,这是五不孝。

P2418 第三种不孝是贪图钱财,只顾着自己积累财富,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很照顾,反而不管父母的生活。这会很伤父母的心,等于把你养大之后,你只顾自己的小家庭,忘记了奉养年高的父母。

P2431 第二种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里很穷,父母老了,你却不上班不工作,使父母老无所依。

P2444 西方大哲柏拉图,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子女,但是他对于小孩教育,观察得很深刻。他说,你要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

P2483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万章下》)

P2515 固执就是坚持原则,决不妥协。

P2515 但固执所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表现方式。

P2526 古时候的礼制规定一般男女之间不能接触,譬如把一本书交给一个女孩,不能直接给她,要放在桌上,请她自己来拿,避免手碰到手。

P2542 儒家的思想既有原则,又能变通,这里面需要智慧的判断,而判断的基础在于真诚的良知。

P2778 孔子曾提到做官有两种,第一种叫作具臣,有专业能力的、尽忠职守的臣子;第二种叫作大臣,以正道来服侍君主的臣子。孔子用八个字描写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P2786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 ·尽心上》)

P2796 因为儒家思想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每一个人都是道德的主体,道德主体有一股内在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是真诚的,还表现出一种道德勇气,能自我振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真正的豪杰,是不管时代是光明还是黑暗,也不论是否有圣贤出现,他都可以自立自强。他为自己负责,要陶冶自己的人格趋于完美的境界,会凭着他的智慧和爱心,奋发有为,开创出个人与国家的理想局面。

P2800 这种创造时代的英雄,是值得我们敬佩和效法的。不过,只是做到这一点,孟子认为还不够,还要做到什么呢?

P2801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滕文公下》)

P2808 如果没有机会,至少可以自己一个人走上正路,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不是不跟别人来往,而是我先把自己修养好了,等待时机来临,所谓”居易以俟命”。

P2815 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在加诸我身的,而我内心却有一个主宰,有一个道德自觉,

P2819 大丈夫和豪杰,不见得是要成大功立大业,而是要能够建立自己生命的主体性。

P2839 由此可见孟子对于习惯的重视,亦即只要努力学习与实践,长期下来,自然会转化生命。这与西方人说的”习惯是第二天性”是相同的道理。

P2852 很多人根本没有回到自己的内心,不去体察自己的良知,总是注意外在的事功,羡慕别人的成就,甚至到处拜访名师,以为他们可以指点光明的未来。事实上呢?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并且不难获得具体的成绩。但在做人原则与善恶分辨方面,则首先应该倾听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并且努力遵行。如果持之以恒,则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

P2858 一个人还要学会跟古人交朋友。为什么呢?因为人有时难免会觉得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可以呼应的人,这时候说不定意气相投的古人能够带给你许多安慰和鼓励。

P2861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 ·万章下》)

P2880 我们今天学习国学也一样,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说说古人的话而已,而是希望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伟大的先哲做朋友,甚至跟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些西方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还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可以读其书而思其人,跟古人做朋友。一个人不光要能看到现在,也必须了解过去和未来。

P2886 今天不易看到有内涵、有深度的人,社会上呈现的只是舆论、宣传、口号而已,人生目标现实而功利。

P2888 当你觉得世界太贫乏、太堕落时,不妨从古人中选择朋友,视个人所好和他们交往,这样可以高尚其志,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让自己与古人心意相通。这是人类心灵的特殊能力。

P2903 我们都知道”取法乎上”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要看他年轻时的志向如何。

P2904 明朝大儒王阳明在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请教老师,说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念书考状元是第一等事。但王阳明居然说,不见得吧。老师吓一跳,心想这个十二岁的小朋友还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吗?问他,你认为如何?王阳明说,天下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人。

P2907 状元和圣人有什么区别呢?状元几年才考一次,每次只有一个。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界定在社会竞争上,后果一定非常惨烈,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人成功多少人失败啊!王阳明说,读书做圣人这个目标好,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不但不会互相冲突竞争,反而会互相帮助。”

P2926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告子下》)

P2938 台湾有句话说得好,吃苦就是吃补。

P2940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说,一个人一生中所开发出的潜能,往往只是他所有潜能的十分之一而已。

P2945 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具有专长可以就业,但往往在这个时候也就停下了求知的步伐,这是非常可惜的。

P2960 一个哲学家必须经过双重验证,一方面是他的理论必须自圆其说,另一方面他必须过得快乐。否则,你讲了半天,别人实践起来很痛苦,吃不消,这样的哲学谁要念呢?谁念了谁倒霉。

P2964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公孙丑下》)

P2967 很多时候,不是你要做就有机会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各种复杂的利害关系,就算再好的学者,一旦妨害别人的利益,别人就不会给你机会。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孟子也一样。

P2968 做一个儒家的学者,有时候会因为理想太高,使得别人没办法相信你;或者即使让你去做,结果怎么样,别人也没有把握。表面上看,孟子很不得志,甚至学生也以为他不快乐,但他说出的那句话可谓豪气干云,非常自信洒脱。上天要治好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P2976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 ·尽心上》)

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P2997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

P3012 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P3014 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

P3027 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第二种是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不一定大,但一路倒霉,处于逆境,对于人生的体会比较复杂;第三种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P3050 道家所强调的不只真诚而已,它更强调”真实”,亦即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看到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从永恒和无限的层面观察世界,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

P3104 假如没有因素使自己开始,那就是”自因”,一定永远存在。”自因”只有一个,在西方称为上帝,在老子来说就是”道”。上帝之前没有东西存在,”道”之前也没有东西存在。”道”就是那个根源的、自己是自己的原因。

P3128 老子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称它为”大”。”大”得不是你用感觉或理性所能掌握的。《庄子》开篇就写了一个大鹏鸟的寓言,说:”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为什么这样写?就是要让这只鸟”大”到你不能想象。人能够思考想象的东西都是有限的,”道”却是超越言说,超越你的思考想象的不可思议的东西。

P3138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自己如此的状态,自己本来的样子。

P3157 大代表人无法想象,无法用理智或感觉去把握。

P3162 人活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从周围地理环境所给予的生存条件中取法,才能够活下去,这叫”人法地”。

P3226 如果一个人的嗜好和欲望太多,他再怎么聪明,也很难觉悟;而有些人悟性很高,是因为他没什么欲望,心中像镜子一样,看到什么立刻觉悟。

P3265 被别人称赞、奉承,以及被别人批评、斥责,这两者的差别有多少呢?哪一个人不是对底下的人”阿”,对上面的人”唯”?所以不要太计较。

P326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别人畏惧的,我也要畏惧。换句话说,你最好不要跟人说,你们怕的我不怕,这种标新立异的话只能给你带来困扰。

P3277 而圣人,也就是悟道者,也是老子自己,他的欲是没有偏差的,因为来自正确的知。

笔记 - P3277 科学就是此。

P3278 别人表面上开开心心,很愉快,要什么有什么;我看起来好像笨笨的,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所要的是养育万物的母体。

笔记 - P3279 科学精神,原则,

P3310 真正的知识来自”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才会开始有真正的了解。

P3337 他说出四个字”被褐怀玉”,圣人的外表和平常人一样,好像很平凡,没什么特别,但他的内在不同凡响,怀揣着一块美玉 ——智慧,只是不轻易显露出来,免得被不识货的人糟蹋了。

P3339 耶稣在《圣经》里说:”你们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珠宝投在猪前,怕它们用脚践踏了珠宝,而又转过来咬伤你们。”什么意思呢?宗教里的很多教义是很珍贵的,不要轻易对别人说;如果轻易地说了,可能会引来别人的嘲笑或侮辱;向没有准备好的人宣传教义,往往会招来一些轻慢的话。所以”圣人被褐怀玉”,我们有什么珍宝或心得的时候,不要急着让他人知道,否则他人不懂得欣赏,反而说一些轻蔑的话,那就很可惜了。

P3389 一个家庭里人与人的相处,推广到社会上去也差不多,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肯定,希望找到合适的机会发展自己,所以由近观远,不必到外头,即使关在屋里,也能通过观察和内省,来通晓天下的事理。

P3405 他说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了。而我们一般人一定要自己亲自经历、看到、实践,才能了解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事非经过不知难。圣人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呢?因为他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从微小的事物当中去推演、了解和深入观察,从而推想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各种运作规律。

P3453 精神愈用愈出”,很多人读书有这种体会,刚开始看不懂,后来越看越懂,越喜欢读书越不觉得劳累,读书也是一种精神作用。

P3461 竞争。《庄子 ·天道》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P3463 要让万物不断地运作、活动,不必想要积存什么。

P3468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要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春夏秋冬是最明显的例子,热,热到头了,秋天来了;冷,冷到底了,春天来了。人的世界正好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西瓜偎大边”,愈穷困愈没人理会,愈富有愈有人捧着,到最后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世间不公平的状况愈来愈严重。

P3512 我想不管什么社会,最高的政治目标都是老子、庄子说的这种情况,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安居乐业,感觉到作为一个人,可以不用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只需要努力去学习和体悟人生的智慧。

P3525 其实无政府主义跟老子的想法有一点接近,政府只需要把政策设计好,把税收用在正当的地方,让老百姓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多干涉。因为你作为的时候,会去思考怎么样才有”利”,但即使目的达到了,也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后遗症。

P3536 一个社会如果能够做到不让老百姓感到恐惧,感到随时会出危险,感到有很多愿望不能实现,那么鬼神就不会来显示各种奇奇怪怪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一个社会香火鼎盛不见得是好事,说明人对自己缺乏一种信心,总希望有某些外在力量来帮助我满足愿望,反而忘记做人应尽的本分,忘记自己是一个自主的生命。

P3548 人的一生要让自己的本性和禀赋保持原始、纯洁、圆满的状态,是老子的理想。如果因为追求某些外在的目的,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和禀赋,就违反了”道”。因此,一个人在追求某种东西的时候,应该时常问自己,我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以致过得不快乐,忘了自己是谁,甚至陷入忧郁的状态?那显然是弄错了生命的方向。”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仅是老子对政治的看法,也可以用来治理我们个人的生命,亦即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

P3569 很多人到了国外,反而每天吃烧饼油条、喝豆浆,对家乡的怀念更为深刻。离开自己的家乡,其实是很痛苦的。

P3573 庄子说过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个做轮子的工人问他读什么书,齐桓公说,圣人的书啊。再问,圣人活着吗?答:已经死了。工人说,死了的话,这书就叫作糟粕,没有用的垃圾。换句话说,真正圣人的思想不能靠知识来传授,而要靠你去觉悟。

P3580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安顿、安逸,你必须去除比较之心,安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接受自己的一切,才能过得比较快乐。

P3587 《论语》里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谈的都是心灵智慧的结晶,大家共勉互期,进而启发自己,这才是有益的交流。一旦离开这个范围,回到日常生活琐碎的事件中,则人与人的互动恐怕会扯出很多是非和八卦之事。

P3683 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

笔记 - P3683 红色也只不过是产生于人体的表象。

P3685 宇宙万物都有其内在的价值,能存在,是得到了”道”的支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老子是完全反对的。他主张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越多。对于人本身而言,老子反对自我中心主义,主张”知常曰明”“自知者明”,提醒我们觉悟智慧的重要性。

P3702 了不了解比喜不喜欢更重要,你连真相都没弄清楚,你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只是一种主观的一厢情愿而已。

P3709 不仗恃自己,才能领导别人。如果你说这个团体都靠我一人,只要我在,就没问题,那么当你真的去做事时,别人不会服从你的领导,而会认为你骄傲自大,你既然有本事,一个人做好了。当今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如果你不能以服务来代替领导,不能以谦虚来领导别人,别人只要稍微动动手脚,或者不愿意配合,后果就不堪设想。

P3710 当今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如果你不能以服务来代替领导,不能以谦虚来领导别人,别人只要稍微动动手脚,或者不愿意配合,后果就不堪设想。

P3720 即便你能够胜过别人,也要以”不争”作为处世原则,等到你非争不可的时候,别人自然会尊重你。 2 .

P372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 ·三十三章》)了解别人的是聪明,了解自己的是启明;胜过别人的是有力,胜过自己的是坚强;知道满足的是富有,坚持力行的是有志;不离开根据地的才会持久,死了而不消失的才算长寿。

P3726 一个人了解别人说明他很聪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做内省的功夫,才能从整体上去观察”人我”,打破遮蔽。否则光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而本末倒置。”

P3727 明”在这里指启明,它不是一般的聪明才智,而是化解自我执着之后,走向悟”道”境界的启明。人一旦启明,眼界、心胸就完全不同了。如何了解自己?你必须静下来,”致虚极,守静笃”,虚静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这是老子修养的明确方法。

P3733 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倒过来,我想做什么偏偏不做,自我控制力很强,才能胜过自己。否则,只顺着自己的欲望走,很容易变成自己欲望的奴隶。

P3740 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志向,志向是指尚未做到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强”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勤,很努力地去做;其二是勉强,勉强自己去做。譬如放假了,想要休息了,我再勉强自己多念两天书;今天晚上累了,想睡了,我还是勉强自己多念十分钟书。只有这样不断地勉强自己去做,坚持力行,你读书才会比别人多一点心得。其实,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或收获,不是经过自我勉强而得来的。

P3744 如果没有自我勉强,人就会显示惰性,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真正的志向,除了强行别无捷径。

P3745”不失其所者久”的”所”指本性与禀赋而言,亦即只有守住”德”才可能持久。譬如经常换工作或经常迁移,或者出去开会东奔西跑,长此以往,会觉得很辛苦。所以,不要轻易离开自己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造成不安定的感觉。”

P3754 老子主张对于人生的许多事情要”保持距离”,这才能够保全自己。保持距离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尤其是耳目的干扰。

P3764 现在立体声影院制造出来的电影音效,有时真叫人头疼。有时候反而愈单纯的声音,愈能让人感到深刻的含义。

P3768 五色、五音、五味代表人的感官欲望,如果对这些欲望不加以约束,恣意放纵,最后超过了限度,就会变成”求乐反苦”。

P3770 放假的时候玩得过头了,刚开学时收不了心,心思很乱,不能安定下来。

P3779 现在有些人每天看电视、上网,到最后会觉得心烦意乱,因为你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羡慕,自己又得不到,就产生烦恼。这时候只有稍微约束一下自己,少看一点,少听一点,或是看到别人拥有的各种值得羡慕的条件也不动心,想到我自己有的别人其实也未必有,心理就会平衡。

P3784 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重要的是你要安于自己的生命条件,珍惜它们,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的努力范围,不随波逐流,这样就少了许多无谓的困扰。

P3833 我们都知道要调和光芒,不要太明亮,一个有才华的人太耀眼了,别人看了会刺眼,会对付你。

P3835 至于”同尘”,混同尘垢,一般人都爱干净,不喜欢尘垢,但在社会上做事,不能太清高;要知道别人有一些小毛病,你同样也有,只要无伤大雅,就不要太计较。

P3844 如果别人很容易影响你,让你觉得自己很不错,那别人也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不行,因为你价值观的来源在外不在内。

P3845 而如果亲疏、利害、贵贱都操之于自己,你自己心中有谱,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如何,跟别人关系如何,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和信心,就不会随便受别人操纵。

P3848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P3868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有仁德的人一定会有勇气去做他该做的事。老子也说:”慈故能勇。”一个慈爱的人,一定能够勇敢地去帮助别人。

P3875 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源于”道”,”道”让这些人和物出现,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所谓的”弃人”与”弃物”。”弃”与”不弃”是由人的眼光来判断的,喜欢这个或者讨厌那个,但人的眼光常常是片面和短浅的。所以要”袭明”,保持启明的状态,以一种慈悲的胸怀、宽容的心态,对每一个人每一样物都能尊重和珍惜。

笔记 - P3878 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连学校的教育都做不到。目前学校的作用是以狭隘的标准对人划分和贴标签,培养供上层人士使用的工具。即便能成为孔子所说的器,但思想与精神不自由。这一点从大学教授能在多大程度上做真正喜欢的研究就可以看出。

P3914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老子 ·六十八章》)

P3924 老子用了三个”不”:不武、不怒、不与。讲什么呢?收敛。不要仗着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就急着跟人作战,而是要用一些间接、柔和的方法克敌制胜。

P3928 你如果能善用每一个人的才华,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什么压力,在适当的岗位做适合的事,再权责划分清楚,分层负责,那么你自己几乎不用做什么事,说不定只要说几句话,甚至什么都不用说,你任用的人就自然而然把事情做好了。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理想。

P3934 一骄傲,一觉得自己完美,当下就是堕落。

P3971 道家的”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而为,不刻意做任何事,因为刻意去做,就有达成和达不成的情况,就有压力。譬如现代人的压力往往不是来自工作本身,而是对工作有过度的要求,需要达到什么业绩什么成果,反而失去了享受工作的乐趣。

P4008 很多人靠不法的手段赚钱,有钱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上流人,而这种人正是最下流的!所谓的上流,难道是指衣服有多少,或者衣服是哪个名牌吗?这完全是把自己物化了,根本谈不上精神层次。

P4011 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保持警觉状态,”蔽而新成”,常常让自己处在不圆满的状态中,就会自我要求,继续成长发展。

P4029 有长远的考虑,才能知道什么时候会很忙碌,什么事情应该避开,又要如何调节。如果这些都可以掌握,那么即使辛苦忙碌,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愿意接受,因为事先经过思考和设计,已有心理准备。

笔记 - P4031 没有规划,没有反思,就无法做判断和选择。无法做判断和选择就无法树立可以坚持的原则。最终只能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又何谈自我理想的实现?

P4033 我在德国待过一段时间,发现德国人做事很老实,不会取巧。譬如街上的人行道,地砖一块块铺得平平整整,每个地方都铺得很好。不像台湾的很多人行道,开始那段铺得很好,后面就崎岖不平了,下完雨,踩下去溅一脚水。这说明做事的人缺乏一种训练,过于漠视自己工作的神圣性,留下很多后遗症。我佩服一些基层的工人,他们能把手边每样事都做得扎实、彻底。比如修水管,非要把它修得完美不可,好像修自己家水管一样。对于这样的人,他要再多的工钱,你也乐意给。西方讲企业管理,强调细节决定品质,每个细节做好之后,整体工作才能达到一种完美,这和老子的”慎始慎终”是一样的。

笔记 - P4036 专注亦具有神性。

P4087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钩”是古时候男人衣服上面的饰品,很贵重,代表身份地位。偷一个钩就被诛杀,但是偷一个国家却变成诸侯,有很多人效忠。这样的情况古今中外都一样。

P4091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

P4104 一个水潭,表面上风平浪静,里面却深不可测。”心善渊”就是内心平静,不表露自己的意向。

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P4216 庄子就是要你无法想象,让你突破思维的局限,进入一种虚幻的世界。

P4239 《逍遥游》整篇都在告诉我们,人的身、心、灵怎样提升和转化,从而进入一种理想的状态,叫作”无待”,也就是没有等待。

P4242 我们常常觉得很多东西不美,是因为先预设了个标准。就像选美一样,如果没有达到所谓的身高、体重、三围标准,就不够美。这当然是偏见,因为真正的美在内而不在外。

笔记 - P4244 事物的名声也会影响人的判断。

P4252 人活着的目的,是要尽可能使生命提升、转化,从尘世间的各种牢网、束缚中挣脱出来,最后领悟了”道”而达到自由之境。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多,能够加以实践的人就更少了。

P4279 《瓦尔登湖》书里好几次提到庄子,认为他的很多见解令人羡慕。

P4320 耶稣说:”你如果得到了全世界而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P4329 庄子并不反对人要有所追求,但他希望你开始做一件事时,要想到将来可能的后果,否则做了一半才发现自己也在食物链里,有危险,恐怕就来不及了。

P4332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 ·齐物论》)

P4373 人生的重点不在于你活多久,也不在于你成就了什么事业,而在于你活着的时候有没有觉悟到人生的智慧,回归于”道”。

P4382 天人合一,进而开展出心灵的自由,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艺术的、审美的人生。

P4413 文饰泯灭了质朴,博学陷溺了心智;

P4420 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庄子 ·在宥》)

P4429 有人外表恭谨而内心骄傲,有人貌似长者而心术不正,有人举止拘谨而内心轻佻,有人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有人表面温和而内心急躁;”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追求道义有如口渴找水的人,抛弃道义也像逃避灼热的人。所以,理想主义者一念之转,就可能沦为虚无主义者。

P4436 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斋戒,三天之后,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说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别人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不去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高呢。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如此一来,只专注于技巧,让外来的顾虑消失,再深入山林,观察树木的本性,动手加工,雕出让人以为是鬼神所为的作品。

笔记 - P4439 消除外来的顾虑。

P4439 什么意思呢?把心中功名利禄的念头通通排除了,把想要得到别人赞赏的愿望也排除了,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

笔记 - P4441 而自己一直都是陷于期待别人的赞赏中。

P4441 这个时候,你的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现出来。你没有一个自我,反而不受隔阂与限制了。

P4460 你还要把”忘”忘记,好像一个人修行说我今天一定要”忘记自己”,结果坐在那儿拼命想”我要忘记自己”,到最后什么都忘记了,就是”忘记自己”四个字不能忘记,这样一来还是没有达到目标。

笔记 - P4462 这也就是常说的真正的忘我的境界。无论是研究数学还是编写代码,抑或练习长笛,都要如此。能达到此等境界,又还怕什么手机和碎片化信息的干扰?

P4463”忘适之适”,忘记舒适的舒适。

P4466 老师笑一笑,说我就是靠这个吃饭的,能不会吗?他讲得很实在,这是你的本行,如果你不会,谁会呢?任何事情经过长期的练习,规矩内化为本能,做起事来就能水到渠成,甚至巧夺天工。

P4471 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P4472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 ·达生》)

P4479 一个人理智上忘记是非,也是心的一种舒适,说明心处于和谐的状态。否则你老是计较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心里难免总是七上八下的。

P4490 人活在世界上,像鱼活在江湖里面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根本忘记自己是一条鱼。当它记起自己是一条鱼时,说明它已经离开水了。你看沙滩河岸上的鱼,一直挣扎,因为它发现自己是一条鱼,需要水。而在水里游的鱼,不会觉得自己是条鱼,它觉得自己就像处在”道”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谁。

P4495 你不要老想着让自己怎么舒适,等你把舒适忘掉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舒适。

P4495 就像很多人常常问,怎么样才能得到快乐呢?庄子的回答是把快乐比喻成蝴蝶,你越是用网子去捉它,它飞得越快,飞得越高,你越捉不住;但你要是不管它,专心做自己的事,把追求快乐这件事忘记,蝴蝶就会自己飞过来,停到你肩膀上。所以,当你没有想到要去追求舒适追求快乐,这个时候你反而进入一种舒适、快乐的状态。

P4516 万物互相形成”彼与此”,所以人类最好不要妄分是非,”使彼与此不再出现互相对立的情况,就称为道的枢纽。

P4520 所谓天人合一,并非单纯的人与自然合一,而是人与自然在”道”中合而为一。

P4536 真正的道家思想应该是通过天人合一而开展出心灵的自由,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艺术的、审美的世界。

笔记 - P4537 是否儒家思想用于实践与现实而道家思想用于艺术与精神?

P4561 像只大鹏鸟一样,可以飞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达到精神逍遥的境界。否则,一个人在世界上,一天到晚想的是明天该怎么办,该吃什么,该做什么,谁欠我钱没还 … …生命就被完全困住了,一点乐趣都没有!

P4577 美即是真实。

P4593 老人可以让自己完全不动,身体好像枯树干一样,老人心中所想的只有蝉的翅膀,专注到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的翅膀。这说明这个老人家经过长期的训练,已经把外在的技术变成了内在的本能,好像他本来就可以做到似的。

P4598 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 ·子张》)

P4610 有所不用心,才能有所用心。

P4613 一个人经过长期的努力,了解了某项技艺的诀窍,能够把别人认为困难的事情做得轻松自如,甚至是行云流水,是一种很大的享受。像粘蝉老人和制钩老人这样,经由一生的修炼而技艺卓绝,让人感到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量,实在是一种生命美感的展现。

P4637 任何东西都有一定的条理与结构,你了解了,就找到了线索和诀窍,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从大化小,从小化无。

P4644 在庄子的心目中,并没有地位高低、职业贵贱之分。你不要在乎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做。你把事情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固定的规范中精益求精,从技术提升到艺术,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以至别人看起来,觉得很美妙,很值得欣赏,你就不妨享受踌躇满志的快乐。

P4678 口耳之间不过四寸,耳朵听到嘴巴说出来,引述老师的话,那不叫真正的智慧。

P4694 庄子看待万物,首先要还原万物自身的价值,不以人的想法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

P4716 庄子这样说,倒不是故意反对孔子,而是觉得儒家过分强调仁义,会使很多缺乏根基的人为了要表现出仁义的外在行为而作秀和演戏;或者我认为这套”仁义”标准很好,以此来衡量别人,反而忽略甚至抹杀了人的天生本性所自然带来的一种价值。

P4738 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P4746 你到一定岁数就必须承认,岁月不饶人,人更重要更恒久的是内在修炼。你要能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要追求什么;你跟别人来往时,要尽量减少别人对你产生的影响。

P4747 如果经常有人对你说,哎呀,你长得很美或你很怎么样,对你反而是一种诱惑,可能让你失去了解自己的机会,忘记要耕耘自己内在的部分。一个人不论外表美还是丑,最后还是要立足内心。

P4754 善于隐藏者乃善于生活者。”

P4786 做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得很辛苦,因为非做不可;第二种是做得很自然,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没什么压力,一切都很愉快自在。

P4822 人活在世界上,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比较平安的未来,不要依靠一些神妙的方法,依靠的还是老老实实地为人处世,安分守己。

P4830 人生是由一系列选择构成的,选择时所参考原则的优先级就形成了一套价值观。

P4852 我要处在材与不材之间,所谓”似之而非”,每一次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外面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尽量跟它一起变化,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针对的目标,成为别人达到目的的阻碍。

P4867 虚与委蛇的原意是好的,不是虚伪,而是顺着情势去发展。所谓”形势比人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看时机,看条件是否成熟,条件不成熟,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成果,还可能付出很大代价。

P4921 把心中的各种欲望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心就静下来;静下来,精神层面才能够展现。

P4926 你不必离群索居,就可以虚己以游世。

P4931 我学庄子有个心得叫作”不得已”。所谓”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你就顺其自然;当条件还不成熟时,你不要勉强,否则做起来事倍功半,再怎么努力也效果不彰。

P4936 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P4960 我外在跟你化在一起,但是我不受你的影响,内在保持一个主体精神;我外面跟你妥协,但内心绝不妥协,不妥协不是为了对抗,而是我根本已经看透了这一切,通过智慧了解到一切无差别,一切平等。

P5033 老子用名声来跟黑白对照,认为人的名声是外在的,并不值得推广。譬如这个人听说很仁义,名声很好,你跟他见面一谈,才知道并没有外界说得那么好;或者这个人据说不仁不义,名声不好,但他也许是被冤枉的,是天下人都看错了。

P5073 人的情绪智商,说到底是看你能不能自我克制,能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不能在想要大发脾气或者想要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稍微忍耐一下,沉潜一下。如果能做到这些,你的情商就比较高,这一生往后的发展会比较顺利,这也是可以预期的。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来不肯让欲望稍微等待一下,那他这一生可能不会有太大成就。

P5078 人的一生,付出多少代价,就会有多少收获,其实是蛮公平的,又何必先悲后喜,或者先喜后悲呢?

笔记 - P5079 股市不就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