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编排以“学而”作为首篇,以“学而时习”开宗明义,可以看出儒家对于“学习”的重视。当然,这里的学习不仅指科学知识,还应拓展到社会、人生这样的大学问、大智慧。它们彼此相辅相成,是贯穿一个人毕生追求君子之道、推己及人、止于至善的基石。

由此推想开来:能将学习本身定位为人生的基本要素,便不会将其当作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重视学习,其必然会坚持真理,不盲信、不盲从,拥有超越评价体系(游戏规则)的独立思考,做事亦会有原则和底线。将学习放在首位,才可以始终怀有童心、初心,以开放的胸怀了解、接纳新事物,才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以学习作为终极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慎思笃行,始终走在择善固执、止于至善的道路上。能成就这样的自我,便是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而且同样地,亦不会把他人当作工具。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是也。而这些均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有了书本上和实践中笃实的学习乃至形成深厚的积淀,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时,才会“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彼此交流的是关于永恒真理的理解与感悟。而那些酒桌上常见的热烈与殷勤,日常相处的如胶似漆,充其量只能算是小人的“同而不和”罢了。(注:《论语》中的小人不含贬义,只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心智仍像是孩童,就像是武志红提出的“巨婴”概念)人生往往难觅投缘的好友,更难觅“爱真理胜过吾师”的知己。这样看来,“有朋自远方来”的情境岂不是一大快乐?

“学而”的最后一部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知音难觅,而误解司空见惯。能够形成这样的豁达,有赖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给自己提供足够的智慧和修养。不仅如此,孔子亦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能也”,由是观之,“人不知而不愠”恰恰又是鞭策自我更进一步虚心与深入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