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看复旦大学的网易公开课《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通过循序渐近地学习,与自己所读的《纯粹理性批判》相关内容形成了映照,亦由一开始的生疏转变为熟悉、再到为康德思想的宏大、缜密、对人类道德的终极关怀而深深震撼。此公开课在讲解和传播如此智慧、深刻、伟大的思想,评论数却寥寥。可以看出,网友评分高低和评论数多寡并不能完全说明基于各种媒介的信息资源的优劣。而评分低、评论少则包含两种可能:一是确属劣质品,二是曲高和寡。所以,如果只是跟风和追逐热点,就像是大妈热衷广场舞,也许大体上并不会错,但也并不会特别地好,自身的档次也便因此被锁定在了大众水平。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读书、欣赏音乐、观看电影,亦适用于学术研究。因为学者往往会追逐所谓的学术热点(无疑这也是经费来源)而丢掉了自己对于科学问题独立而深邃的理性思考,自身的学术品味亦会不断折损于对大量圈内文献的殚精竭虑。由此与真正上成的科学精神与思想失之交臂,岂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