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使用论
人与猿的根本区别之一便在于会使用工具。自人类诞生至现在的科技时代已有六百万年。当代人面对诸多选择,不仅应做到会使用工具,更要用得好,甚至能扩展已有工具的功能。为此,本文从最大化工具的效能出发,提出使用与扩展工具的基本原则如下。
* 坚持使用形成习惯:一个工具所能发挥的价值等于工具自身的能力乘以使用工具的熟练度。因此,即便是掌握了强大的工具,但若不能持之以恒地训练与操作的话,是不会产生太多价值的。基于这样的考虑,与其时不时地搜索应用商店中评分高的应用来尝试,不如坚守一个深入挖掘。
* 基于理性思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应用场合的模版,将学习与工作的模式规范化、流程标准化。以下列出常用的模版类型,并推荐了相应的自由软件工具。当然,读者亦可以用自己习惯的软件工具链予以实现。
* 文档模版(LibreOffice Writer):包括日记、工作日志、项目规划与回顾、会议记录、技术报告。
* 电子表格模版(LibreOffice Calc):包括实验数据的组织与分析、项目管理甘特图。
* 幻灯片模版(LibreOffice Impress):包括技术报告、学术报告、知识脉络与要点总结。
* 制图模版(LibreOffice Draw):包括流程图、数据结构图。
* 思维导图模版(Freeplane):包括读书笔记图、文献整理图、GTD任务管理图、文章或幻灯片提纲图、想法搜集图、流程图、数据结构图。
* 持续提升:当习惯于使用一个工具后,哪怕自己已经有了多年经验,业已成为该领域的老手,仍要戒骄戒躁,持续地提升对工具的认识深度、准确度和掌握的熟练度。这包括:
* 反思对工具的使用是否合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与提升。
* 总结工具使用技巧于统一的文档中。
* 掌握足够多的快捷键。
* 学习扩展工具功能的编程语言,开发新的模块。
* 积累以产生规模效应:只有通过长期稳定地使用某一工具或工具链并得到足够多的积累和产出,才能够形成对该工具或工具链的专注和坚持,以至于对其产生稳定的依赖性,并使整体协同效用最大化。这里所说的产出包括文档数量与模版数量等。
* 兼顾工具的功能性与界面友好性:使用一款强大的工具对学习和工作无疑是如虎添翼。但也不要忘了,在一味追求功能性的同时,界面的友好性以及是否能够以直接、自然的方式来形象地呈现内容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举例来说,Emacs Org mode在任务管理、日记记录、笔记撰写、数学公式输入、多格式文档导出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无比强大,堪称是神器。然而,由于Org mode插件基于Emacs文本编辑器,其天生便缺乏Microsoft Office软件的那种直观与形象,因而将其用于诸如写日记、头脑风暴等需要刺激右脑以产生形象化思维的工作来说就很不适合。而对于抽象性的工作,如数学笔记的撰写与整理,用它就很好了。同理,对于示意图、流程图的绘制,还是以交互示的操作为好,就不要纠结着使用Metapost这样的编程语言来做了。
* 谨慎使用新工具与功能更强大的工具:当我们羡慕某个工具的强大与生成作品的美观优雅时,要想清楚究竟看中的是其功能还是他人用该工具制作出大量成果而产生的规模效应。如此便不至于轻易或盲目地换到新的工具或受到他人推介的“蛊惑”。更何况,即便是新的工具有更为方便和强大的功能,若能通过自身努力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来改进对已有工具的使用方式,新工具的优势就不是那么有诱惑力了。
* 要分清不同工具的属性,以便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并使用它们。
* 生产型工具:包括任何纯粹的理论,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的开发工具,例如,纯数学理论,泛型编程技术等。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内容深奥、功能强大。对于这类工具研究得越多,其所能发挥的价值越大,借助其工作的效率也会越高。为此,需要对其不断学习、研究和发掘。
* 效率型工具:包括日常频繁用到的工具,例如Office、思维导图、文本编辑器、日历等。这一类工具没有什么研究价值,能熟练掌握即可。由于使用频率较高,所以为了将相应的工作效率最大化,需要对这些工具保持足够的专注度,熟能生巧。
* 辅助型工具:这类工具只是为了解决临时性的问题,一般来说用过之后就束之高阁了,例如,服务器的搭建与配置。因而对它们的使用只要刚刚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即可,无需深入学习。当然,最好在文档中记录好操作的步骤,以便今后查阅。
以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思考总结,介绍了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与工作中提升工具使用的效率与效能方面可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主要强调了保持工具使用的专注度和持续积累的重要性,亦提出了针对具有不同属性的工具,即生产型、效率型与辅助型工具,所应采取的基本态度与使用策略。希望能够借此引发各位读者的思考和对自己已采用的工具或工具链的重新审视,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收效和提升。
Backlinks: 《避免对工具的痴迷》, 《摆脱工具对人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