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及其应用导致分心的问题想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意识和感触。不过,本文在开篇便要强调的观点是:即便在空闲或是休息的时候使用手机,同样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工作。

这是因为当我们面对手机时,大脑始终被无关紧要的碎片化信息干扰,从而无法得到片刻的休息与安宁,仿佛有一群挥之不去的蚊蝇萦绕在身边,令人心烦意乱。在这 样的环境与心境下,又怎么可能进行严谨、缜密、深入的理性思考?更何况,对于一般人而言——其实也不只是一般人了,许多大师级的人物也如此——像是体育竞 技赛前运动员的热身,进入理性思考的状态往往需要一个没有外界干扰、安静舒缓、自由闲适的情思过程,比如,午后的散步、清晨的冥想。在经历这个过程之后, 才有可能形成思想的火花,并酝酿成科学与艺术的灵感。《论语·八佾3.23》有云: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由此可以看出,理性思考如同一阙乐章绝不只是最终得到的那个结论,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甚至可能还相当的漫长。试想,若在我们思考的乐章中浑入来自各种媒体 的噪音,哪怕极为短暂,乐则不能成,思亦无所得。所以可以准确地说,多种社交、音、视频媒体所破坏的并不是思考本身,而是形成思考的过程。想来这也就是对 于当下许多人来说,慢阅读、深刻思考、理性分析变得尤为困难的原因之一吧!在还没有思考之前,他们就已经被干扰了,使得真正的思考根本无法开始。对此不可 不慎之又慎!

以上所说的是各种媒体对于思考过程的影响。那么对于媒体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我们是否又深入地理解与消化了呢?也未必。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那些被转发多 次的好文——无论是时间管理、自我提升,还是文艺鉴赏、科技知识——也并不是全神贯注阅读的,更谈不上做笔记、写心得了。而至于根据自身情况将其付诸实 践,持久坚持以至于行成良好习惯,则是鲜有所闻。相比之下,回想我们在手机和社交应用出现之前是如何面对媒体和信息的:仅就我自己来说,十几前年我听广播 的时候,基本上不做什么其他无关的事情,就是专心致志地聆听。所以直至今日,仍旧清晰记得从电影《简爱》录音剪辑中所听出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对白中透出的 淡淡忧伤与浓浓爱意;心中也还依然存留着一汪澄澈而《宁静的湖泊》——而那是电台播放并解说的英国作曲家柯兹的作品。许久以前的读书,也一定是正襟危坐, 带着一种神圣感在世界名著中徜徉,其间不会被外界干扰或打断。而那个时候聆听音乐,除了必备的音乐知识尚不足备外,真可以算得上是“欣赏”了。往往是一盘 磁带翻来复去地听了不知多少遍,分分秒秒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正因为如此,古典音乐中经典、华丽、优雅的音符能够多年以来一直驻留在自己的心里——这就像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人公安迪,在他的脑海与心中一直吟唱的那段咏叹调(《费加罗的婚礼》苏珊娜与伯爵夫人的合唱)。

鉴于过往,想必我们可以有所省悟和收获了。至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远离手机,以避免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未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时,便被手机夺走了灵魂。如果这种情形得不到改观,一切的行为不过是在走过场而不走心,最终难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