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诗经别裁》摘录

诗经多用兴的手法,而之后古人说话也多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兴”起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使表达变得委婉文雅。比如,两国之间外交官的官方对话必要以诗经作为引子,而且还会奏乐——因为诗经原本都是可以唱的。古代人说话不会太直白的这一特点也值得今人借鉴。比如,孔子的学生端木赐想要知道孔子是否想从政,直接问太唐突,他便说木匣中有一美玉,请问是将其卖掉呢,还是自己珍藏呢?端木赐,名子贡,是孔子门下言语科排名第一的学生,口才极好,由此可见一斑。“兴”的表达方式也可见于文人将其志寄寓于植物。如松柏于岁寒中后凋,竹之坚韧正直。

对于《关睢》的理解也应借助“兴”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与境界。即,将“窈窕淑女”引申为我们的终极理想、至善之地,而借君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好逑”兴起自己对志向矢志不渝的追求。这样,一首诗便不仅仅是具有美感的艺术,更是对我们人生中的关键因素,如立志、践行、时穷节乃见、不轻易放弃,有着重要的现实推动意义。而前提是需要提升我们自身的领悟能力,使其能够与古人的优秀思想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