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概念的定性理解,似乎自己一直以来都倾向于在概念本身的抽象层之上构建一个形象的、情感的理解层,再向上才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应用层。若直接跳过该理解层,自己便会觉得不放心,情感上亦无法接受,从而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向前继续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从短期来说,这种做法看上去是不利的。首先,会让自己卡在一个地方,从而影响学习的进度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甚至对于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也是一个打击。其次,这也不利于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知识的脉络。而很多时候,若自己能够“不求甚解”地把书再往后读读,待形成一个整体理解后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留下的问题,则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疑团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从长期来说,理解层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它意味着深刻、透彻、生动、形象的理解与阐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浅出。对于那些始终不求甚解的人来说,理解层是他们所缺失的。通常只有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才可以做到这样的层次,比如费曼在他的物理讲义中所体现的。

Backlinks: 《算法调试启示》, 《使用卡片复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