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无聊的事情也能保持效率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这类无聊琐碎的事情:在处理它们的时候,你觉得就是在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的成就感,随着事情向后拖延,原本的耐心和自信也一再受到破坏。可到头来,这件事又不得不去做。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该怎么办呢?我们的选择无非就两个:
1. 排除完美主义的影响,理清思路,找出完成该事所需的最低标准。一旦满足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就算是处理完毕。
2. 让上述灰色的心情笼罩自己,一直持续到这个事情的截至日期,以至于被逼到不得不做为止。
正确答案不言而喻。只不过,由于容易受到完美主义和随之而来的拖延症的影响,我们往往会陷入第二个选择所述的困境。
说到完美主义,它是拖延症的罪魁之一,容易使人陷入细节、注意力分散、执行力削弱。在它的诱惑下,常常令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与情绪:这件事该从哪里下手从而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和结果?由于可供选择的方式方法多且不确定,我们便会在第一时间手足无措,然后开始分散注意力去做缓解压力的小事。以写文章为例,当我们面对一张白纸时,会立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大堆关于文章架构、逻辑安排、材料筛选、潜词造句等方面的想法。但究竟如何写才是最优、最出色的呢?这种从一开始便追求完美的心态会让我们陷入一种暂时的无助和迷茫。这个时候,如果手边有一台电脑的话,就很容易让我们转而查收“不能错过”的电子邮件,上网看看“重要”的时事新闻、科技信息或时间管理方法。其实,没有哪个电子邮件真正是紧急的,再重大的新闻事件也都会很快变成明日黄花。而且想来这也是挺讽刺的:一边在浪费时间,一边又在学习如何管理时间,可能只有浪费时间的人才真正需要时间管理吧!不光如此,这种在多个无意义的小任务间切换的工作状态,还会使人误以为自己很充实和很高效。可原本该做的事情却一拖再拖,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紧。即便我们最终在如走钢丝般的侥幸中将任务完成了,可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心情和头脑始终被这件事占据,我们便始终没有机会去处理更重要的任务,也更不可能投入到对自己长远发展更有意义的事业中。不仅如此,这种不能有效做事的行为终会导致我们无法用心积累、持之以恒,甚至连安静地看一本书、一部电影、听一首音乐的心情都没有。简单地说,为了一件不感兴趣的无聊小事,我们付出了太多高昂的代价。
对于这种境况,以下两条原则可供参考:
1. 明确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任务达成的状态以及质量要求。
现在的项目均为一眼望不到头的“大项目”,而且项目是否完成、是否成功的标志也不明显。这一点便与我们学生时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每天都有明确的小任务(家庭作业)需要完成,而且只要去做就一定可以完成,没有任何的悬念。所以,如果不明确此条原则,就容易陷入细节的泥淖,亦很容易把事情做过头——完成质量没有必要地超出了管理者的预期。从而,自己始终觉得精神紧张,任务繁忙,甚至还要牺牲本应用来充实自我的业余时间。
2. 理清任务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大脑与电脑间有效切换。
即使无聊的事情也有其内在的条理。在动手之前,如果对其不够明确,就容易落入混乱与拖延的陷阱,抑或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过,当我们面对电脑的时候,很难将这些问题想清楚。这是由于基于计算机工作的方式节奏通常太快,与我们人类自身的思维、表述和写作速度并不相称。再者,人机交互界面相比于纸笔系统跟我们的思维仍隔有一道鸿沟。此时,不妨起身离座,让自己的大脑冷静下来,而不至于被电脑搞得无所适从,思维等同于小学生。然后,找一个白板或者一张白纸,在上面来一个头脑风暴。当把一切理出头绪后,再回到桌前集中精力,让高效的电脑工具为我们工作。简言之,我们需要学会在大脑与电脑的两种节奏或者说两种工作模式间进行有效的切换,做到真正用我们高超的智慧和深刻、缜密的思想去驾驭高效率的工具,从而带来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