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8 月 11 至 13 日,与 ABB CNCRC 的同事们一起畅游庐山。11 日午餐后坐车上山,经过两百多道弯直到山顶。随后,坐公交前去参观庐山博物馆。车站旁的小卖部放着歌唱毛主席的曲子,让人感觉这更像是一次红色之旅。博物馆毗临芦林湖,湖光与山色相映,远处烟云缥缈,岸边草地青葱,环境怡人。院内则安静、幽雅,馆中陈列了与庐山相关的历史资料、典故、石刻,毛主席的手迹和曾经用过的家具,以及庐山地质介绍和岩石标本。

12 日上午一早便来到如琴湖畔的”花径”。这里即是白居易当年造访并留下著名诗句的地方(这首诗曾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学过):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意为山中物候与人间大不相同,花开时节要晚一月有余。

离开”花径”便前往锦秀谷。与北京近郊颇为干燥、略显尘土颜色的山色不同,由于庐山气候湿润多雨,看着晴好的天气可能不多时便乌云蔽空、大雨将至,这里山上的树木非常茂盛,郁郁葱葱。

这里是御碑亭,是庐山最古老的建筑,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建于 1393 年。为的是纪念曾帮朱元璋在鄱阳湖战胜陈友谅的周颠。朱元璋登基后到庐山寻找周颠,庐山人告诉他说周颠和尚在这个地方骑着白鹿升仙了。朱元璋回到南京后,便为其在此立碑,以示追思。幸好周颠能够远走高飞,否则落得介子推那样的下场,就又是一悲剧了。

美庐别墅是游览庐山必去的景点。这是当年蒋委员长与其夫人宋美龄,后来则是毛主席和江青曾经居住、开高级会议的地方。院内环境幽雅怡人,毫不奢华。

在头两日的庐山之行中,见到了许多的的石刻——有亲眼所见的,还有展馆中陈列的照片和相关介绍。由此可看出我们中国文化中对于书法、对联、诗句的重视与偏爱。这应该是渗透到我们骨子里的一种精神和文化底蕴了。古人往往为了保护某位名人、神人留下的一块石碑,要专门修个亭子将其遮蔽起来,防风挡雨,比如庐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御碑亭”。这足见我们对这么一种字符文化的重视。问去过欧洲的同事,在外国是否常见到类似的碑文、石刻,答曰没有,倒是雕塑很多。看来,西方人也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在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句洞穿千年话语的影响下,在”人即为神按自己的模样造出来”这些文化的熏陶下,在西方所见较多的则是关于人的雕塑,还有大量关于人的绘画,穿衣服的,不穿衣服的,以及关于人性、爱情的文学作品,以此来展示人体自身之美、人性之美。于是,当这两种文化初次相碰的时候,在中国人眼里,洋人的艺术观之不雅;而我们的作品在对方看来过于”寒碜”、”简陋”。一个是处处体现着自恋与自我意识,而一个是寄情于外物,如山水、字画,而鲜见对人性的关注与关怀。

12 日下午先去的含鄱口。说是这里可以看到远山层峦起伏的龙脉,像是毛主席脸部的轮廓。只可惜雾气较大,未能拍到。随后,乘坐缆车前往庐山之游的重头戏:三叠泉。此即分三层而下的瀑布,下是龙潭,传说在此洗手即可带来好运。所谓好运,在中国人的眼里无非就是升官、发财、桃花运之类,既是朴素的”美好”愿望,又体现着封建式的庸俗。下了缆车,需要下一千四百多级阶才能到达龙潭,之后须原路返回。因此,这也是三天之中最费体力、但却最锻炼意志的一段行程。开始往下走时,之前晴好的天空涌上了乌云,不多久便大雨如注。向下一直延伸的石阶也开始变得湿滑。于是撑起雨伞,行走更加小心,借着歇息的片刻,也拍上几张雨中景色。

等下到谷底,正好雨停。此时,带着腿上的酸疼再来感受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带来的清凉,尤为舒心惬意。此时不禁想起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与眼前情境颇为相配: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 日上午先去了黄龙寺,寺前为千年的银杏树,称为”三宝树”。树干周长六米有余,需三人合抱。

随后,在去往黄龙潭、乌龙潭的路上,风光秀丽,更可以看到当年外国传教士留下的印迹。

上午最后去的是天池寺与龙首崖。沿途的景色也是不错的。

中午吃饭前街边一景。

午饭后则是此次庐山之行的最后一站,名人别墅区。有当年外国传教士修建的小教堂、住所、酒馆,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住所。